海納百川》校正迴歸後的大漏洞(高明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連日來將確診案「校正迴歸」,引起各界熱議。(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發生多例新冠肺炎病人猝死案例家屬連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有,是人生最悲痛的事,而確診通知事後纔到,大悲無言至爲遺憾。面對形同無形的敵人——新冠肺炎病毒,「校正迴歸」的問題,不在於數字是否如刻花般的正確無瑕,而在於未能掌握即時戰況,每日例行記者會的數字,若是反映兩天前的病例數,其實已無太大意義。「校正迴歸」其實反映着我們的篩檢量能不足:輕症不檢、或是快篩陽性後等待RT-PCR再收治,都有可能無法抑制疫情的傳播

記者會中,指揮官對於「校正迴歸」的名詞引介,是雲淡風輕一撇帶過,一股氣味凜不可犯、貌似正氣十足。古人都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一句「校正迴歸」,居功自傲的態度,都毫無可議之處嗎?抗疫如同作戰,病毒專找可乘之機求生存求發展,就在指揮官口中的「校正迴歸」裡,我們喪失了檢討提升檢疫量能的機會,也失去了亡羊補牢的可能性。擔心快篩引來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而遲不肯篩、緩篩的對應,其實都是釀成病毒完美風暴因子

病毒完美風暴的形成,何以在社區形成傳播?像是乳酪洞疊加的縫隙何時出現,依危機管理學瑞士起司模型(Swiss Cheese Model)來看,一個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源起,可能牽連到不同時空脈絡下,那些難以觀察到、卻具幽微關係的複雜因子互動,終致將系統推向臨界點(tipping point)驅動的關鍵轉折,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加總的時機一旦觸碰,危機就此展開。先前的一年半的國外慘痛經驗,如訃聞登滿報紙、屍體堆疊、南亞的苦無柴火送葬,皆是前車之鑑。

在危機來臨前,上天已經給了臺灣很多的運氣,給了充裕的緩衝時間,無奈卻未能做好危機前的整備工作,遇到危機時,又不懂臨機應變,災難可能就在你我頭上。一年多過去了,何以至今,我們的篩檢量能還無法應付這次的社區傳染?一年多過去了,我們的緊急應變醫療量能,是否有提升?就算不要叫「方艙醫院」,是否有足夠的病牀數收治應救治的民衆

假設若某甲於上星期一時,開始覺得不舒服,去快速篩檢呈陰性,但檢體多天後才通知確診,家中母親太太女兒纔開始有症狀出現。此時「校正迴歸」後,病例數是4,但卻是一個禮拜後才知道。而這一個禮拜中,母親、太太、女兒的足跡疫調還能清楚記得嗎?期間已經可能接觸了多少人?R0值要怎麼算?那請問在前線醫護人員,還是地方抗疫的前線指揮官,能知道當下確切的部署篩檢站重點嗎?能知道該何時且該分配多少醫療資源在哪個熱點嗎?

當然,上天給的一年半的時間,不只是要給我們準備口罩的時間,還要去準備各項防護裝備、醫療資源、快篩試劑醫事人力,還有更重要的疫苗特效藥。國外解封后、又再封城的經驗,顯示疫苗纔是目前的解決方案,否則疫情一再反覆,經濟前景堪憂。呼籲政府趕緊找到大量的安全疫苗並達成全民注射的解方當心疫情的反覆讓人生悲痛的事一再發生,除讓人擔心染疫外,並承受各種不必要的風險。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