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民黨的新危機或將影響兩岸關係(郭振家)

國民黨敗選後如何挽回局勢?(中時資料照)

1月13日,臺灣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558萬票、40.05%的投票結果獲勝,中國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以467萬票、33.49%緊隨其後,民衆黨候選人柯文哲則以369萬票、26.46%位居第三。儘管這個結果整體上並不令人意外,但有不少觀察點,尤其是中國國民黨的未來發展及其對兩岸關係影響,仍值得關注。

本次立委選舉,國民黨總計獲得52席,民進黨獲得51席,民衆黨獲得8席,三黨均不過半,但顯然民衆黨已經成爲關鍵少數。大選之後是否有「藍白合」,還是會有「綠白合」,這一切都讓柯文哲處於遊刃有餘的地位。

雖然去年11月23日,藍白曾經進行超級難看的「破局」直播,在本次選舉開票未結束時,也出現了國民黨2024競選發言人凌濤在臉書發文,痛批民衆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黃珊珊的「民衆黨假民調」是藍白破局、無法下架民進黨的罪魁禍首,但是在未來立法院的諸多議題上,恐怕藍營還是不得不向柯文哲的白營主動伸出橄欖枝。

坦率而言,此次選舉自始至終,中國國民黨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柯文哲。僅僅看柯文哲在選前之夜的凱道造勢規模之大,就足以讓之前唱衰柯文哲的聲音不攻自破。

所以,大選之後的中國國民黨需深刻反思,是民意估計不準確嗎?顯然不是。畢竟此次選舉,有6成民衆不投民進黨。顯然是方式方法出現了問題。畢竟,「下架民進黨」需要藍白合力,對柯文哲一味地謾罵指責只能是讓賴清德躺贏。

當前,中國國民黨面臨十字路口的選擇,料有4個新危險接踵而至,不僅影響其生存空間,也對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影響。

其一,此次選舉失利後,是否會有國民黨黨員「跳船」投奔柯文哲?值得注意。此處所指的「跳船」分爲兩個部分,包含現有頭面人物和對國民黨失望的一般選民。從此視角而言,民衆黨「坐大」一定會對國民黨內部遊離者產生吸引。

其二、國民黨的本土派和深藍派是否會出現明確切割?事實上,「深藍」(包含黃復興黨部)對於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就是堅定地堅持「九二共識」,而本土派則是堅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這兩種表述的區別在於前者仍然強調「兩岸同屬於一中」並且追求「終極統一」,後者則是弱化這樣的表述,甚至形成了與歷史事實有差異、新的自洽的「九二共識」。

此次選舉過程中,令人詫異的一幕出現在「堅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被拒絕出席最後一晚的造勢活動。選舉失利後,更有激進的國民黨員把責任歸咎於馬英九。所以未來國民黨內新老更替一定會發生,但是否是意味着國民黨的「兩岸路線」也會進行調整?非常值得關注。

其三,國民黨中央和地方日漸呈現分裂態勢?從2017年始,國民黨推動地方黨部主委直選,到現在出現的詭異情況是,「九合一」選舉各縣市大贏不等於大選的時候國民黨可以大贏。

此次大選,在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六都中的四都)仍是民進黨贏,如此可能會倒逼國民黨直選出來的地方諸侯與中央的諸多政策可能保持不一致。從長期看,國民黨中央在缺乏財權和人事權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大老不聽中央調遣甚至「揭竿而起」,並非不可想像。

其四,在賴清德上臺後,如果兩岸關係仍然持續惡化,國民黨是否可以扮演「煞車皮」的角色?更值得關注。衆所周知,在馬英九時期,兩岸有着共同的政治互信,社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蔡英文時期,兩岸呈現「政冷經熱」,這其中,與中國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積極參加海峽論壇等交流活動有關,可謂功不可沒。

然後,今年5月20日賴清德上臺之後,中國大陸不會再給臺灣當局任何的「答卷觀察期」,有可能就會直接針鋒相對。

而隨着兩岸官方敵意螺旋的上升,如果國民黨畏手畏腳、在「九二共識」立場上不斷倒退,不再扮演「煞車皮」的角色,則兩岸關係真的危矣!

總之,2024年大選結束,中國國民黨需要有大格局和新高度來看待「新危機」,若應對妥當,可以在島內持續發展壯大,爲兩岸人民謀和平、爲臺灣百姓謀福祉。倘若應對不當,則有可能面臨進一步萎縮窘境,甚至會漸漸淡出中國歷史的舞臺!(作者爲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