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模糊,兩岸轉危爲安的智慧(黃丙喜)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新加坡的「馬習會」曾被國際媒體推崇爲「模糊的經典」,因爲,兩岸政權默認分治但不分裂的事實,也對「一中內涵」相互給予各表的空間。這樣的「創造性的模糊」開創了兩岸分離六十年來最高領導人的會面。(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拜登總統就職百日之際,《經濟學人》直指臺海是當前世界最危險的地區,也是美中兩大強權必須謹慎面對的重大沖突。面對這種急遽升高的國家風險臺灣可以如何轉危爲安?曾經開創兩岸近十年和平歲月的「模糊」依舊是最佳的解方

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馬習會」曾被國際媒體推崇爲「模糊的經典」(Masterpiece of ambiguity),因爲,兩岸政權默認分治但不分裂的事實,也對「一中內涵」相互給予各表的空間。這樣的「創造性的模糊」開創了兩岸分離六十年來最高領導人的會面。

爲何模糊依舊是紓解兩岸緊張對峙的最佳解方?主要是,美國拜登總統就職百日在國會發表的首場演說,固然強調美國正與中國競爭情勢不變,也重申美國政府不會放棄對人權、自由和盟友的承諾,但對臺海兩岸顯然無意放棄「戰略模糊」的基調,轉爲改採「戰略清晰」策略。蔡英文總統近日針對臺海情勢說的「不會因壓力而屈服,不會因支持而躁進」算是對美國戰略模糊的理性迴應。

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強權各爲其國家利益。4月17日,「美日聯合領導人聲明」再次印證此一本質。它固然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但字裡行間不難顯見臺海情勢不只是兩岸關係,更是美日共同關切的核心利益。而兩岸衝突只會讓大陸、臺灣共同變成外人興風作浪的棋子

模糊的相容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想像空間的灰色。日本防衛省2019年《防衛白皮書》對「灰色地帶事態」的定義是「完全不屬於和平時期,亦不屬於戰爭衝突狀態」。臺海兩岸長期介於武力衝突或和平狀態之間。臺灣不能主動挑起戰爭的事端,大陸也不能輕易啓動攻擊的紅線

兩岸爲何最近演變成戰爭可能一觸即發?因爲現在模糊的面子可能喪失,未來的裡子又不可期盼,一旦擔憂自己變成棋子的悲觀情緒上升,而握有籌碼的自信心理又突然下降,促發領導人發動戰爭機率就會大增。中共政權對於臺海情勢正陷入這種衝動情結

根據認知心理和行爲經濟學理論,模糊固然有體諒、包容的優點,但人類也對於模糊有天生的難忍度。從人心由風險到確定的實驗過程,模糊規避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心理現象。特別是一旦和損失厭惡掛勾,人心因爲厭惡立即的損失,所以經常會做出錯誤決策馬英九時代的「創造性的模糊」是有未來一中的希望爲前提,蔡政府最近提出的「建設性的模糊」,不能只有口頭的善意,還必須努力替模糊找到兩岸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空間,不然建設性的模糊也只是空洞的政治術語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上令人耳熟能詳的兩句話是,這是黑暗的時代,也是光明的時代;但是,對兩岸領導人和政治人物最受用的是緊接着的兩句話: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智慧和愚蠢跟黑暗和光明一樣,差別只在一念之間,人類的幸福卻有天差地別。模糊的智慧就看兩岸領導人有沒有了!

(作者爲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