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智庫弱化的國安危機(黃丙喜)

拜登認爲,大陸經濟動盪,不會侵臺。國防部表示,國軍還是要做好最完整準備。(圖/達志影像)

美國是臺灣對外關係的大國,但全臺跟美國有關的研究所近年來接連關閉;中國大陸是臺灣很難迴避的強權,跟大陸有關的研究中心也搖搖欲墜。這種存在已久的異常現象,很奇怪也很危險,更很嘲諷,但從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教育部長到各個政黨,居然都忽視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國安危機。

新加坡是彈丸小國,但她在國際舞臺上東西折衝、左右逢源,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恩寵,而是政府有小國的智慧。這些智慧何來?她的內閣閣員和政治人物從黨到政,一路被培訓具有前瞻的國際視野,也提供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資訊。這些資訊何來?就是那些日夜案牘勞形的智庫和學術機構。

反觀臺灣的政府和政黨,對於國際關係的運作都喜歡打短線的買賣;不然,就是偏向個人利益的交換。以對美關係爲例,軍事採購、政治捐獻幾乎成爲維繫關係的主流。這種買賣很容易讓臺灣在國際舞臺上陷入二分法的對立困境。這也是我們在中美臺三邊關係中一直左右爲難,找不到平衡點的主因。

兩大之間難爲小,有你無我當然自討苦吃。小國的智慧是懂得在兩大國左右對峙的直線中保持等距,又深諳在兩大國的斜線對角中掌握三角的平衡。對立、仇恨是強權的遊戲,小國一定不能成爲他們玩弄的棋子。

三角是最穩定的平衡,不只在幾何學和物理學上如此,政治上在歐洲也早有第三勢力成功運作的事例。而全球在中美兩強對抗之中,除了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非洲近年也在量變和質變,臺灣也應發揮三角均衡的槓桿作用,我們不能老把雞蛋擺在一個籃子裡。

國家級的政策諮詢不能是理論的堆砌或是一家之言的移植。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曾批評學者經常躲在象牙塔裡,往自己假設的最佳模式鑽研,忽略政治的現實。中國大陸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曾擔憂國民黨不瞭解共產黨的權力結構和決策模式。臺灣的一些學者近來開始運用資料採礦、腦神經和認知行爲等科學研判政治人物的行爲取向,很值得讚賞。

當今國際政經環境複雜且多變,中美兩強在軍事、科技和貿易的對抗,在地緣政治的推波助瀾下,固然愈來愈傾向相同立場的陣營化,但也愈來愈走向產銷的近距化。臺灣如果無法突破加入區域經濟的障礙,許多廠商因爲關稅差距只能被迫移出家園。

維持現況不是靜態的僵化,而是動態的系統推移。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說,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並沒有處理臺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問題,應非信口開河;而面對近鄰又是世界第3大軍事和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我們在其中應如何發揮以小事大的智慧,智庫應該扮演大腦的功能。(作者爲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