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文博機構齊“上新” 破圈融合有心意
“居然能把一千多年前的文物修復得這麼精美,真是不容易。”
……
初夏的北京,陽光和煦,萬物競秀。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首都博物館“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上,觀衆在一睹文物風采的同時,也被文物修復的精湛技藝所折服。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縱觀歷年主題,從“致力於社會和諧”到“恢復與重塑”,從“博物館與記憶”到“傳統的未來”,博物館已經不僅是文物安身或展示的場所,而且越來越成爲文化惠民的重要力量。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各地的文博機構各施所長、各展其美,爲公衆獻上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博盛宴。
新展覽:“萬年永寶”跨越時空
英姿颯爽的秦始皇兵馬俑、華麗工巧的李��墓出土冠飾、莊重肅穆的西周伯�誹�簋、靈動和諧的《玄武圖》壁畫……5月18日,來自全國10個省(市)23家文博機構的50餘件套展品齊聚京城,在首都博物館與觀衆見面。
據悉,本次展覽分爲“萬年”“慧眼”“巧手”“芳華”“永寶”五個單元,深入介紹館藏文物的科學認知方法與保護技術,全面展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現館藏文物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實踐。
看新展,展覽方式也隨之“升級”。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介紹道,展覽力求強化科研學術資源、展示技術手段與藝術表達形式的深度融合,“本次展覽引入了AR技術,實現了展廳現場中虛擬與現實的交互展示,並通過在線虛擬展示,實現展覽的跨越時空、永不落幕。”
除了北京之外,各地文博機構也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紛紛“上新”。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許多博物館推出相應主題展覽,致敬黨的百年華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特別舉辦了“頌歌獻給黨:廣東民間工藝中的紅色經典”展覽,展出汕頭金漆木雕《百萬雄師過大江》、惠來貝雕畫《我們偉大的祖國萬歲》等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讓紅色故事歷久彌新。
觀衆觀看汕頭金漆木雕《百萬雄師過大江》。人民網 馬曉楠攝
以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爲主題的展覽也備受觀衆青睞。山西博物館推出“禮出紅山――紅山文化精品文物展”,通過文物感受紅山先民走出的一條獨具特色又富含融合精神的文明之路;廣西民族博物館的“滇韻――雲南民族文化展”,以紡染織繡、傳統服飾、民族飾品、手工技藝、節祭樂舞等五個部分的內容,揭示雲南各民族千姿百態的審美情趣。
新方向:文博“課堂”打破邊界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多所博物館根據自身特色,開展一系列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更加立體多維、生動鮮活地展示文物的文化內涵,增強文物與觀衆的交流互動,滿足觀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湖湘典藏BOX”系列新成員“湖南人・基因密碼”博物館實景解謎遊戲正式上線。考古專家“X教授”帶領體驗者解密古老的筆記本、神秘的線索符號,一起推開重重迷霧,解開刻在基因中的湘人密碼。
泉州海交館舉辦“做一回宋朝人”系列活動,通過燃香、點茶、掛畫等趣味活動,讓觀衆走進900年前的宋代泉州,體驗宋朝如詩如畫的優雅生活,感知宋文化的獨特性、前衛性以及對後世綿延不絕的影響力。
除了吸引觀衆到館參觀,多家文博機構也嘗試將展覽“搬出”展廳。5月15日起,廣州地鐵聯合南越王宮博物館、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在廣州地鐵二號線越秀公園站站臺長通道推出“名城廣州兩千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文物主題展”,讓廣州的街坊在地鐵站就能“親臨”考古現場。
遊客在地鐵站裡參觀展覽。人民網 馬曉楠攝
“在得知消息後,我第一時間就去了越秀公園站‘打卡’。”在廣州上大學的小唐是一位文博愛好者。據他回憶,此前還有“外銷扇文化展”“廣彩瓷文化展”等曾在越秀公園站亮相,“這種方式挺好的,讓我們在平常出行中就能瞭解廣州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運用更豐富的呈現手段,走進更廣闊的公共空間,連接更多的羣體和機構……可以看到,在“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這一主題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力求破圈與融合,使文明與文化的感染力不斷放大,讓博物館的“外牆”在不斷地嘗試與探索中得到無限延伸。
新模式:“沉浸”體驗提升活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發展夜間經濟,博物館也對夜間開放進行了積極探索。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多地博物館將延續往年做法,將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並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爲觀衆帶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5月18日,北京地區近10家博物館延時開放。首都博物館的“博物館之夜”爲觀衆打造一場設計巧妙、古今結合、人物互動的文物活化展示活動;北京文博交流館以京音樂展演爲特色,中國電影博物館以夜間電影展映爲特色,推出不同主題的延時開放活動。
――“百年風華――喜迎建黨百年博物館奇妙夜”於5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以情景黨課、紅歌聯唱、詩歌朗誦、革命後人訪談等形式爲現場觀衆帶來了一場精彩生動的紅色文化體驗之旅。
――蘇州博物館將在5月18日、19日夜間延時開放。開放期間,“蘇博小夜曲”2021年蘇博之夜音樂會帶大家找尋歷史、建築、藝術與音樂的共鳴,廣播兒童劇《藍小銳幻遊記》則以童聲介紹博物館知識。
除了夜遊之外,各地博物館積極探索展覽新模式,提升互動性和體驗性。河南博物院推出“盛世和樂――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5・18國際博物館日專題賞聽會”,將歷代音樂文物科學復原、古譜復原、歷代服飾的復原等相結合,爲觀衆展現古代音樂文物的多重可塑性;在南通博物苑舉行的“濠博有約”文博市集暨遊園會,設立了文博市集、古裝遊園、博物館尋寶等環節,集趣味性、知識性、賞遊性於一體,帶領大家回憶南通故事、感受城市特色。
展覽上新、多元活動、夜間開放……近年來,中國博物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在凝聚國家文化認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升,日益成爲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值此“十四五”開局之年、“兩個一百年”交匯之際,國內外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的深刻變革,以及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都對我國博物館提出了更多挑戰和更高要求。“新形勢下,博物館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館藏文物資源在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服務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不斷推進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關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