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孩子們》:寒門學子的追夢之路

11月26日,一部名爲《國華孩子們》的微電影上映。這部十分鐘的微電影根據碧桂園集團創辦的全國第一所免費、全寄宿的高中――國華紀念中學上演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在國華精神感召下兩代學生奮鬥的故事。

一所鮮爲人知的免費高中

國華紀念中學是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國強聯席主席楊惠妍於2002年捐資2.6億元興辦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國華紀念中學,招收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培養他們成爲未來建設國家和社會人才

從2002年創辦至今,國華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截至2020年,在校學生494人,已畢業2582人,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學生從報考開始,直至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畢業,學習、生活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國華中學承擔,目前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

“我得到,我回報,這是每個國華人的共識。”影片中的三位國華學生在步入社會後回報母校,回報社會。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位主人公均爲真實人物故事。

影片中的王永錕於2006年入學國華,2009年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致力於機器人研究;碩士畢業後,他創立了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2019年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醫生蔡瑩是2016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學生,畢業後就職於中日友好醫院,並在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支援武漢;而影片中的老師楊少敏,在201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自願前往鄉村小學開始了爲期兩年的支教助學。知識改變了他們命運,他們又成爲了反哺社會的人才,詮釋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國華精神。

教育扶貧,授人以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就能讓一個家庭,乃至多個家庭擺脫貧困。這也是楊國強以及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最樸實的教育扶貧理念。

教育扶貧的民企力量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脫貧攻堅治本之策。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師資隊伍整體教學水平不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貧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差,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以教育扶貧爲核心的救助,提高貧困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強貧困人員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地區的貧困問題。

1997年以來,碧桂園集團及國強公益基金會通過創辦免費學校、設立教育助學基金、鄉村教師培訓等方式,持續開展教育扶貧。主要的舉措有開辦面向貧困羣體的免費學校,包括開辦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這些學校堅持公益屬性,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學習知識、掌握就業技能

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還通過改善辦學條件、引入名師資源提升教學質量等方式開展教育扶貧。例如在甘肅東鄉縣捐贈建設龍泉學校,在河北對11所學校開展“3+3”教育扶貧行動等。以楊國強母親名字命名的仲明助學金,23年累計捐贈超過4100萬元,有1.2萬餘名家境困難的優秀學子獲得資助

正如影片最後,國華紀念中學校碑上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知識是戰勝貧窮的美好利器,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爲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這把火炬會成爲貧困地區“斬斷窮根”的利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穩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許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