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琛/德國的難民危機

▲女童看到男攝影「瞄準」自己,竟把相機當成武器,立刻高舉雙手。(圖/取自推特,Nadia Abu Shaban攝)

文/郭琛3月22號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生連續恐怖攻擊,國際機場與市中心地鐵站先後遭自殺炸彈客引爆,已有超過34人死亡、逾300人受傷。到了21世紀,人類還是處處有災難,按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截至2014年爲止全球有約1440萬名難民,主要是來自非洲及中東國家,逃難到土耳其有159萬、巴基斯坦151萬以及黎巴嫩115萬,黎巴嫩更是每五名住民有一名爲難民。事實上,發展中國家接收了86%的難民,而胃納量極大的已發展歐美國家反倒接納非常少的難民。 但同時從2010年至2013年,每年有約140萬非歐盟國民循正常途徑移民進入歐盟,這不包括尋求庇護的難民。 2014年歐盟的5億人口中有3300萬是移民,佔歐盟總人口的7%,歐盟各國民基本上是有條件的接受外來的移民。人道的反應

到底難民問題如何開始影響整個歐盟的民意與政局?

雖然敘利亞近年來早已烽火連天,但歐洲媒體遠庖廚,眼不見爲淨。誰知2015年3月攝影記者Nadia Abu Shaban在推特上分享一張照片,畫面中的女孩看到男攝影「瞄準」自己,竟把相機當成武器,立刻高舉雙手,臉上的恐懼讓人心疼。照片在網路上被大量轉發,網友們紛紛表達不捨:「這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我哭了」、「無法想像孩子的童年沒有玩具只有炸彈及槍枝」、「戰爭正在摧毀孩子們的生活」、「槍枝與砲彈讓地球成了人間煉獄」。梅克爾在八月率先喊出德國願開放接受敘利亞難民,此舉引發大批的難民潮加速涌向歐洲,再紛紛蜂擁衝往德國。接着2015年9月,一位敘利亞庫德族3歲兒童在偷渡時,死於土耳其與希臘之間的愛琴海海難上,男童幼小身軀伏屍沙灘的照片,迅速席捲各媒體,義大利共和報》說這是「讓全世界沉默的照片」;英國《獨立報》指「如果這些照片還不能改變歐洲對難民的態度,還有什麼可以?」,此照片再度引爆全球對歐洲移民危機和敘利亞內戰難民問題的關注。原本經濟狀況良好、社會穩定的歐盟中幾個小國家,亦加入救濟難民。2015年的秋天德國人慕尼黑火車站、在各地熱情地歡迎難民,德國更給予逃離戰亂敘利亞人「首要保護」,這意味難民取得3年居留權後,就允許把家人接來團聚。極右派的反擊

如同知道核能廠、核廢料將蓋在自己家旁時的反應,在難民營在家旁建起時,反對聲隨即就此起彼落了。隨後在科隆跨年夜活動,發生有好幾百名女性,遭到以北非和阿拉伯背景爲主的男子性騷擾、性侵。之後德國難民的傳聞滿天飛,一時無法分辨真假。有流言說難民盜獵天鵝、有的指難民偷走並烤了馬來吃。傳聞數量太大,新聞界無法先確定就僅註明傳聞而報導出去,而事後都僅以小的篇幅更正,造成難民議題像草木皆兵,而極右組織攻擊難民案件也大幅增加。更有一名爲伊斯蘭國工作的敘利亞人,宣稱已有超過4,000名僞裝成難民的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成功進入歐盟國家,德國公衆對難民的態度逐漸被懷疑取代。人們才注意到北非、中東等國家陷入戰亂後,上百萬的中東難民潮正由希臘、土耳其涌向歐洲,這讓原已有經濟壓力的南歐各國,擔心難民帶來的經濟、治安與社會問題。從義大利、瑞士、法國荷蘭瑞典,這一路的民衆都升起排外情緒,各地的右派政黨以反難民的議題,來鼓動民衆的恐懼和不安情緒,紛紛借勢強勢崛起。有德國「另類選擇黨」、荷蘭「自由黨」、法國「民族陣線」以及在歐洲平均每人收容量最高的瑞典的「民主黨」,人氣都突然直升到兩位數的支持率。德國執政黨但持反對立場的內政部長Thomas de Maiziere在未經查證就說:持僞造敘利亞護照進入德國的難民比例高達30%。雖然事後面對左派黨(Die Linke)的書面答詢時,依2015年1月至10月的檢查結果,僅有8%是僞造敘利亞護照。但當時此話一出,使這項原已爭議的政策引發更高的恐懼和不安。加上有報告推算每一個成功申請庇護的難民,平均會再把4至8個家人接到德國居住,每個德國居民想到的是更沉重的負擔、更高的稅。

▲3歲兒童在偷渡時,死於愛琴海海難上,令全世界沉默的照片。(圖/取自義大利《共和報》)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中間選民的抉擇

依美國之音2016-01-06.報導,總計2015年有近110萬人向德國申請庇護,當中包括428,468名敘利亞人、154,046名阿富汗人和121,662名伊拉克人。副總理西格瑪爾表示德國每年有接納難民能力由80萬到百萬。2015年收容百萬難民對德國各州已是極大的壓力,一旦執政黨繼續採取無上限的難民政策,真是嚇壞了許多原無特定立場的選民。

在二月德國選舉3邦的CDU邦總理候選人都一致與梅克爾難民政策做切割,結果在西部的萊恩蘭-帕拉提納特邦,社會民主黨(SPD)仍是接掌大權;在巴登-符騰堡綠黨候選人Winfried Kretschmann以熱情支持梅克爾的開放邊界立場,說自己「每天都爲梅克爾祈福」,結果連任邦總理;CDU僅在東部薩克森尼-安哈特邦獲勝,同時CDU在各邦的支持率都下來了。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是極右派,以反利他爲黨綱,原始是以反歐盟起家,堅決主張德國獨善其身,反對德國幫助希臘、弱勢國家,成立3年來並不被認同。這次德國公衆對政府的難民的收容規模,所產生的恐懼和不安,供應了AfD茁壯所需的養分。AfD選舉時以旗幟鮮明地反對接納難民,其領袖佩崔甚至呼籲警察開槍射擊想要跨過邊界尋求庇護的難民,結果只靠反移民宣傳,在這3個邦議會都贏得席次,寫下有史以來最佳戰果。去年夏天德國人在慕尼黑火車站歡迎難民的鏡頭,逐漸被憤怒的極右派羣衆取代。德國的主流政治、媒體和民意對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有近6成反對,僅有近4成支持,尤其難民是不同而顯性的文化、宗教,反對的聲浪就未曾平息。但對梅克爾領導力的支持率,從年初跌到最低點46%後又開始回升到54%。《明鏡》認爲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在選舉確實付出代價,但德國社會並未集體右轉,倒像是中間減弱而兩極化了。據《衛報》分析,投給AfD大多都來自先前沒有投票的選民。偏差的修正

梅克爾唯一的錯是過於爛漫,是「過猶不及」的結果。照顧難民的理想再崇高,亦需確實考慮現實的殘酷,每興一事,未見其利,先蒙其害。其他歐盟領袖想法不盡一樣。英國至2015年6月僅收容不足200名敘利亞難民,首相卡麥隆聲明不跟隨德國,並保證不會放寬收容敘利亞難民的規定;而法國亦不肯收容超過3萬名的難民。在英國、法國表態不跟進時,獨撐大局的壓力就考驗她的意志力與德國主流民衆的耐性。但梅克爾態度並未因此鬆動,她強調「民調不是我的考量標準,解決問題纔是我的考量標準」。首先,她立下停損點,表示不會爲難民問題加稅。接着,雖不改變對收容難民人數設立上限,但朝向境外解決問題,同意向土耳其提供30億歐元作爲難民問題基金。同時宣示會盡快遣送不合資格的難民出歐盟,並逼迫受援助國,像阿富汗與伊拉克,接受本國之難民;在戰亂結速後亦會遣送合資格的難民回原居國-敘利亞。若後續難民可大幅減少,隨着入境的難民安置妥當,之前困擾當局與人道人士的難民醜聞將逐漸變少,則大衆的恐懼和不安就會大幅降低,對難民的態度就會往中間靠而正常化。相信梅克爾會做到:壓力下堅守原則,危機中尋求轉機,她自我定位是,不求一時而求千秋。不僅在德國史、在人類史,梅克爾都會有她不朽的一頁。難民問題是兩害取其輕,不管歐盟樂意與否,難民在家鄉待不下,已朝歐洲而來,更有越境而到德國。若不正面處理難民問題,則歐盟邊界與歐盟間的國界都再得像以前再度關閉,歐盟就會形同瓦解。再則這會迫使偷渡進來的難民待在黑暗處,被社會邊緣人欺凌,黑暗處待久也易於淪爲罪犯。預算不花在援助,就得花在防範犯罪系統上,只能被動地防範難民成爲被害人與加害人。如果德國不做援助難民的義舉,歐盟就做不來,加上目前「川普現象」推動美國走向孤立主義及仇外心理,世界正走回保護主義,這將是全球經濟及社會的危機。如美國時代雜誌的評語:德國過去七十年嘗試以各種方法走出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屠殺的歷史,而獲選(美國時代雜誌)「2015年度風雲人物」的梅克爾正率領歐盟度過歐債、難民和移民、以及烏克蘭的歐盟三度危機,也展現道德領導力,引領西方陣營前進。梅克爾領導的德國,展現一套不同的價值觀-人道、慷慨、容忍,展示德國的強大力量可用於拯救,而不是摧毀。

●作者郭琛,居住在德國,前德國臺灣商會聯合會總會長,目前爲第廿二屆歐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監事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