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審制到國民參與 8年半三度改版

司法院長許宗力(張鎧乙攝)

參審陪審案件審理流程比較

司法院長許宗力宣示2023年元旦施行國民參與審判制度,但從前任院長賴浩敏最初推出觀審制,後來兩種版本的參審制到現在國民法官制,經歷8年半風風雨雨,迄今雖未與司改團體達成共識,但法案今(20)日起將在立法院逐條審查

2012年1月11日司法節,司法院公佈「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最重本刑死刑、無期徒刑罪名適用觀審制,這是國民參與審判最初的版本,因觀審員意見不能拘束法官,若法官見解與觀審員多數意見不一致,法官僅需向觀審員說明,本質上仍由法官主導,遭外界批評審觀審制是「只觀不審」。

「觀審條例」草案送立法院後擱置2年半,2014年7月14日時任司法院長賴浩敏在「人民參與審判國際研討會」中,將「觀審」改名「參審」,希望扭轉形象,但因實質內容不變,被質疑換湯不換藥

2016年政權移轉,蔡英文總統力推司法改革,時任司法院秘書長太郎在司改國是會議宣佈將改變臺灣審判制度,讓人民確實擁有審判權。外界解讀,新政府將舍觀審制,在英美陪審制日本參審制中擇一。

不過,司改國是會議運作近1年,對採行何種制度懸而未決,最後在司法院長許宗力主導下推出「國民法官制」,由6名國民法官與3名職業法官組成合議庭,共同決定有罪與否及量刑預計2023年元旦施行。

司法院聲稱,「國民法官制」融合參審、陪審兩制優點,47場模擬法庭現場調查結果也顯示是民意所向,但力挺陪審制的民間司改會等團體仍無法接受,近期更主張參審、陪審並行,法案預計20日起連審三天,如果順利完成立法,將是司法制度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