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家庭失靈下的政府角色

孔子禮運大同篇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上段內容,展現約2,500年前之儒家思想,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接近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呈現「世界大同」的觀點,「以天下爲己任」的崇高境界。在政治及管理上,務必要選賢與能,甚至具有民主觀念。在人際關係上,講求信用與和睦相處。在世道人心上,具有利他心、公益心,不只是愛自己、愛親屬,也愛社會中其他人;具有類似現代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的發想,從出生到死亡,均能受到照顧。在經濟生活上,具有各盡其力及分工合作的想法,男女各有所職,資源得到適當配置。不浪費資源,但也不吝於施捨;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在公衆治理上,司法清明,治安良好,世界趨於美好、一致,憧憬着博愛、富裕的大同社會。

這種強調無私無我、至公至正人性至善、公而忘私的利他主義,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其中絕大多數的情境與理想描繪,至今仍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依賴個人家庭政府或社會其他組織之角色扮演,如何建立分工、合作、有效率運作體系與分配製度,人類社會至今仍在不斷努力中。

回顧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強調個人經由利己心的發揮,可以達到公益的結果。資本主義市場機能的運作,將能引導資源有效率的配置。福利經濟學觀點則指出,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能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其前提是假定沒有公共財、外部性資訊不對稱、自然獨佔、分配不公等造成市場失靈之原因存在,否則構成政府介入的理由。

然在現實社會之各項經濟、社會、政治等活動中,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哪些交給廠商或市場去做,哪些交給政府去做,哪些仍由個人或家庭進行,隨着使用不同組織之交易成本不同,將影響組織的變遷。此處關心家庭角色,以及其功能隨社會變遷而產生失靈現象時,政府應如何扮演適當角色。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S. Becker),以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剖析家庭的社會行爲。在貝克大着《家庭論》中,透過利他性(正的外部性)、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殊價財(merit goods)等觀念,論及家庭與政府的角色,認爲家庭若無法有效率的提供某些財貨勞務,政府介入家庭決策往往展現效率性;然他卻避提「家庭失靈」(family failure)一詞。由於文獻上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談的很多,卻鮮少提及「家庭失靈」,值得討論。

在檢視「家庭失靈」前,需先關心家庭包括那些功能?就傳統上言,在生物性功能方面,着重傳宗接代、繁衍子孫後代,鞏固跨世代雙向血親關係;在經濟性功能方面,透過生產、分配與消費等活動,提供生活上所需,例如男耕女織;在社會性功能方面,經由婚姻制度建立親屬網絡關係,扶養子女及照顧老人,以及滿足精神生活;在教育性功能方面,透過父母或長輩,學習語言,傳遞生存、生活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利於人際溝通

如今,一般而言,家庭幾乎不再視爲生產單位,卻是重要的消費單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也不再是構成家庭的必要條件。由於小家庭制的普遍存在,傳統家庭的角色隨着經濟及社會的現代化,家庭規模結構的改變,以及受到規模經濟、專業化、外部經濟等的衝擊,家庭對某些財貨與勞務已不能或無法有效率的提供,造成失靈現象存在,亟待政府出面解決,當責無旁貸。例如基礎教育、醫療照顧、老年生活保障等,成爲現代政府的重要職能;且基於公平正義的落實,往往受到各國憲法或相關法律的保障。凡此種種,造成教育、社會福利、退撫等支出不斷膨脹,爲政府帶來極重的財務負擔,明顯影響財政收支的規模、結構,以及債務累積。

基於家庭在某些功能上已存在失靈現象,且在不可逆轉之情勢下,政府無可避免地扮演「大家長」角色,相關職能當有增無減。在此同時,政府官員與民代,應該爲人民福祉着想,而非謀取個人利益,實有賴資訊透明化及制度健全化,讓選民發揮監督與制衡作用,不要爲了矯正家庭失靈而製造更嚴重的政府失靈現象,方能寄望增進全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