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一波裁員潮與經濟重建方案
正當全球經濟逐漸復甦,第二波的裁員潮卻突然爆發,震央是來自受傷最爲慘重、固定成本最高的航空業,從美國聯合航空、法國航空、到中東的阿聯酋航空都發布重大裁員警示,值得關注的是,各國航空公司都獲得政府金額龐大的紓困補貼,卻仍然宣告令人震驚的裁員方案,顯示此波經濟衰退的衝擊不會在年底結束,至少在明年上半年都還無法回覆,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美國國會在3月的CARES 紓困法案中,匡列高達320億美元來補助航空業的機師、空服員、以及周邊行業的薪資,前提是獲得補助的航空公司不得在10月1日之前裁員或放無薪假,一次補貼六個月薪資的方案遠比其他行業優惠,但是六月底,美國空服員工會聯名向國會爭取,希望薪資補貼能夠延長至明年3月底,也就是說,長達一年的空服人員薪資幾乎全數由聯邦政府的國庫支出。
令人訝異的是,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仍在上週、7月8日發信給3萬6千名員工,發信對象超過全體員工人數的三分之一,提醒他們10月1日之後公司仍然可能被迫採取裁員或無薪假的政策,聯合航空「鼓勵」員工主動採行自願離職(Buyout Plan),或是申請提早退休(Early Retirement)。另一家航空龍頭美國航空公司,則發信給員工警告說今年秋季由於航班仍然大幅縮減,超額員工(overstaff)人數將高達兩萬人。
揹着法國國旗的法國航空公司在7月初發出新聞稿,指稱疫情期間營收暴減95%,還悲觀預測航空旅遊要回復到2019年的水平,恐怕要等到2024年,隨即宣佈在2022年底之前大砍7,580名員工;另外近年大幅擴張的阿聯酋航空,也在上週宣佈高達9千人的裁員計劃,阿聯酋有6萬名員工,之前已經裁員一成,顯然也預期中長途的海外旅遊在未來幾年都不會恢復。這幾家航空公司大幅裁撤第一線人員,還包括機隊維修的工程師,也意味着機隊的縮減、以及整體周邊服務業的瘦身,代表了對旅遊業未來幾年的悲觀預期。
臺灣在紓困1.0與2.0兩次方案中,對航空業給予127.58億元、汽車運輸業80.33億元的補貼,另外已經發給觀光行業的員工薪資補貼56.7億元,陸運行業員工薪資補貼32.2億元(至7月7日爲止之官方統計),7月1日起更啓動國旅補貼方案,這些措施雖然保障了大量的觀光與交通運輸從業人員的工作,避免大量裁員,但是進入下半年之後,出國旅遊顯然還無法恢復,臺灣與歐美國家相近,都面臨到員工人數衆多的裁員危機。
在政府鉅額補助下,具有指標性的航空龍頭仍然大幅裁員,使得我們必須以更爲謹慎的態度面對此波經濟衰退的衝擊,必須面對的難題是,第一波的疫情高峰衝擊之後,臺灣僱用員工衆多的支柱產業只有電子業挺住,觀光旅遊產業、絕大多數的成衣相關企業、工具機產業、甚至醫療產業都遭受到結構性的傷害,有些需要多年才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準,有些則已經難以挽回。
持續性的加碼紓困是目前政府的答案,相較於四個月前,如今政府對於各個產業受災輕重有更清楚的瞭解,2020年下半年的加碼紓困方案,在臺灣稱爲紓困3.0、在美國則有擺在參議院待審的HEROES 法案,理論上應該更能對症下藥。不過,以「收入補償」爲核心的紓困,不論再延長三個月或是半年,總會在年底之前再度用罄,臺灣政府藉着「信用保證」蓋章授權銀行的鉅額放款也很快就會出現壞帳增加的警訊,政府與企業領袖必須正視經濟結構位移的問題,在推出紓困3.0的同時,規劃中長期的因應策略。
我們必須認清,目前金融市場樂觀的氣氛,沒有反映實體經濟下滑的災情,「背離」的現象是前所未見的,姑且不論這個背離會不會獲得修正,攸關國民生計的實體經濟衰退、企業裁員壓力,是政府絕對不可忽視的嚴苛挑戰,民間企業主也千萬不可因爲股票價格的上揚,就忽略經濟緊縮與失業上揚的問題。
臺灣在跟隨美國等主要國家推出延長的紓困措施的同時,應該邀集政府與民間領袖,就新冠肺炎引發的經濟位移問題進行全面的討論,政府的勞動部、經濟部、財政部、中央銀行、文化部以及國發會等,要能對未來的經濟挑戰與轉型機會凝聚共識,猶如在大地震後,重建都市必須植基在新的都市發展策略,鉅額紓困只是延後了裁員海嘯,及早準備災後重建方案,纔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