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經濟須力求革新以「反脫鉤」

工商社論

儘管新冠肺炎全球疫情仍相當嚴重,但美國針對中國大陸推動「經濟脫鉤」的力度卻有增無已。近期美方在持續制壓大陸科技發展的同時,亦卯勁擴大招攬盟國、組建「去中」供應鏈。在這種形勢下,大陸經濟體系必須有力地「反脫鉤」,以免在國際上陷於孤立。而大陸這方面的最佳方策,應是力求革新自身經濟生態,以緩解外國戒心;其中第一道功課,顯是優化民企運營、理順政企關係,以讓美方無由制裁

美國對中方華爲集團全面停供芯片及相關高科技之舉措,已於9月中正式生效,以致華爲主導的大陸5G產業遭受重挫;而與華爲有所聯結的大陸AI、航太、先進裝備等產業,亦同時陷於發展瓶頸。大陸當前亟須加強整合海內外資源與智力,以維護自身高科技產業供應鏈於不墜。

可是,美國川普政府早已蓄意的「與中國脫鉤」經濟政策思維,近期付諸實際行動,對於中國大陸的上述「捍衛自身供應鏈」之努力,構成了嚴酷挑戰。主要是川普政府的「經濟繁榮網路」計劃,近期擴大招攬盟國(臺灣是被招攬者之一),以共同建立「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包括推動這些盟國撤出其原本在大陸投資的高科技項目;這很可能造成大陸供應鏈特別是高科技鏈的斷裂、缺門現象,而顯著衝擊大陸整體經濟的穩定性。

關於這個問題,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爲,大陸當前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內需市場規模也是舉世數一數二,自能吸引衆多外國廠商來投資、補位,連美系供應鏈也常需要中方予以補充零組件或原材料,因而當前美方對中「脫鉤」的成效恐怕要大打折扣。

如此看法雖具充分理由,但當前相關問題的關鍵,並非大陸能否持續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設廠,而是在於高科技外資是否會受美國威勢所迫、紛紛對大陸止步,而損傷大陸經濟的「高科技含量」及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在日前談及這道重大課題;他是在一場科學家會議上表示,大陸許多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亦有部分關鍵原料依賴進口,當前大陸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習近平強調,大陸要更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

那麼,大陸如何有效抗衡美方施加的「經濟脫鉤」壓力,以持續結合全球科技創新主流呢?習近平提出的「主動融入」、「不搞封閉」,是基本方針,此若要落實執行,仍需要一套行動方策,而且最好是嶄新的辦法,以充分應對國際壓力越來越大的新形勢。

就此,北京中南海主政者不妨下定決心,力求大陸經濟全面「革新」,讓其展現全新樣態果能這樣,即可望緩解外國戒心,並按部就班地重構穩健的中外經貿包括高科技交流新關係。

而所謂「革新」,就是在大陸經濟既有的「改革」基礎上,再致力於創新對外形象,讓全球普遍感受到大陸經濟的真正「現代化」。其中可以先做的,是全面革新大陸企業體系,着力重點可以擺在優化民營企業運營,以讓民企真正由民間力量按市場規律來主導其發展,不要再夾雜神秘的政策影響;如此方能取得外方的信任及技術授權。

而飽受美方制裁的華爲集團,即堪當大陸民企革新的試金石。華爲號稱「大陸第一大民營企業」,可是,外國人非但大都不相信華爲的民營定位,而且經常在搜尋它擔當大陸「產業國家隊隊長」的證據;更何況華爲股票上市,並無揭露經營資訊義務,以致外界對其運作內情猜測紛紛;難怪美方會任意拿華爲開刀。

華爲案例顯示,當前大陸很有必要重塑民企羣體的形象,使其成爲「敦睦」大陸對外經貿主力軍。其中,民企股票上不上市是次要問題,比較重要的事項,是落實公司治理常規,讓民企內的私股公股,按比例在董監事會內相應行使權力。另須理順民企的政企關係,建立公平合理的官方委辦或補貼準則,不要再偏重培植少數「樣板」企業。

爲了使大陸經濟讓全球感覺「親近」,北京主政者另須真心對外開放市場。除應致力擴大進口之外,亦須切實以包容、普惠理念,加速推動國際多邊經貿合作,且可從中積極擔當「聯結經濟先進國與落後國,促進國際社會共享商機」的建設性角色。

果能如此,則美國還有多少理由可用來「脫鉤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