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今年大陸經濟宜兼顧抗疫與優化增長

工商社論

剛過去的2020年,大陸經濟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下,仍難得獲致GDP(國內生產總值)數額突破百兆人民幣大關,且其年增率保住正數的成績;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大陸經濟加速增長可期。惟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至當前仍在海內外多處反覆消消長長,讓人難以捉摸,因此,今年大陸經濟體系尚須審慎應對疫情;同時有必要全力優化經濟增長的質量,而非一味拔高經濟增長率,其中,消費內需抗壓能耐的強化,是當務之急。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成果顯示,這一年在疫情肆虐下,大陸GDP數額卻高達101.5986兆元人民幣,年增率爲2.3%。這也是大陸單年GDP數額首度突破百兆元大關;至於其年增率,雖不及大陸自身前年的6.1%,但明顯優於歐美日在2020年的普遍負增長

展望今年大陸的經濟增長,在去年基期較低(特別是去年第一季衰退6.8%)情況下,可望出現亮麗的增長率。國際上主要機構所預測的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率,大都高過疫情之前連續3年的「6字頭」實際增長率,甚至有的預測值高達8%左右;看來今年大陸經濟有可能出現「報復性增長」,未來的統計數據會相當有看頭。

但無可諱言地,當前大陸經濟增長的質量,有着不小缺失,主要是民間消費增長「剛性」不足,波動幅度過大。以2020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項代表性指標而言,其竟年減3.9%(遠不如2019年的正增長8%),是2020年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相關數據中唯一「倒退嚕」者。

其主要原因,是2020年第一季,大陸整體消費活動及消費信心被疫情徹底擊倒,以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減幅度達19%,第二季仍年減3.9%,至第三季始轉爲正增長,不但比GDP增長率「轉正」晚了一季,而且,下半年該零售總額增幅,不足以補足其上半年的減幅,因而全年統計仍是負增長。

衆所周知,社會消費是當前備受大陸官民寄望的經濟增長主力引擎,其在2021年非要有穩健表現不可,否則,上述大陸經濟可望出現的報復性增長,即難免流於空談;或只是官方砸錢拔高的畸型增長。

偏偏去年底、今年初,四川、河北、吉林省分接連發生新一波疫情,給大陸社會消費增長投下重大變數,至少,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難望出現消費熱潮,而不利於消費面的「牛轉乾坤」。

就此,大陸政府即起有必要採取下列舉措:

一、精準防控疫情。即在發現染疫個案時,儘量縮小相關封閉區域範圍,如最多封閉一個市轄區,而不再如去年一樣地動不動封城甚或封省,以避免過度限縮民衆的經濟活動空間。

二、加速新冠疫苗量產及施打。即在疫苗質量合規前提下,爭取在今年年中之前,完成半數以上人口的兩劑施打,以早日形成社會羣體免疫力

三、全面創新市面供售消費品內涵。即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定方針下,獎助廠商創新其供終端消費之產品或服務,以激發民衆購買意願。今年可望是大陸5G、AI、新能源等現代科技的崛起之年,殊堪廣大廠商緊抓潮流、推出相關應用新產品,以有效促進民間的採購意願。

四、補貼消費貸款利息。即以金融優惠手段鼓勵民衆購買特定耐久性消費品,取代過去的「直接補貼消費品部分價款」手段。如此亦較能節省財政支出,可以長期實行,以追求「長效」;也盼臺商相關產品能儘量納入這項補貼範圍。

總之,今年大陸經濟體系誠然仍擔負抗疫重任,但優化增長內涵的工作同樣不可偏廢。

無論未來疫情如何反反覆覆,大陸經濟的主政者市場主體,都應傾力建設「以消費內需爲導向」的增長模式。果能這樣,則今年將是大陸經濟增長質量日新月異之年,亦將頗有利於兩岸經貿發展,及臺商深入紮根大陸市場。

由此看來,今年大陸經濟的數量增長,其實不是頂重要。若民間消費不崛起,則大陸GDP數額,若憑人爲手段再增加個幾兆元人民幣,其「邊際效用」都不會突出。

而預定今年3月舉行的「兩會」上,亦不須要公佈官定的年度GDP增長目標值,如同去年兩會一樣。其背後因素,除疫情飄忽不定外,就是大陸GDP數值已過百兆元人民幣,嗣後,比較值得追求的是質的創新,而不是量的飛躍。大陸官方所說的「高質量增長」,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