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期待臺美經合協議能真正「接地氣」

工商社論

臺灣美國政經關係日益密切,雙方日前敲定展開高層次經貿對話,且彼此皆有談判簽署經貿合作協議之明確意向。這是我方對外經貿發展路線的重大變遷,肯定能助臺灣經濟「走出去」。惟當前美方高度強調「美國優先」,對臺讓利空間有限;雙方談判過程,必會讓我工商界想起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對臺優惠。蔡政府能否借力使力、要求美方參照兩岸ECFA以給臺方優惠,我工商界一定會等着看。

總統日前親自宣佈,全面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等於一舉推倒那道長期阻礙臺美推展正式經合關係的高牆。以往臺美雙方「有一搭沒一搭」的經合對話協商態勢,因而告終;雙方新近皆鄭重其事指派專責機關和主事官員團隊,且開始進行有節奏的表態、互動。換言之,臺美經合對話談判之路,可說已豁然開朗。

展望未來,臺美雙方可能達成簽署的相關文件,包括BTA(雙邊貿易協定)、TIFA(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綜整這些文件的內涵,可見其主要在規範或促進簽約雙方間的投資交流、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貿易協調及自由化、重複課稅避免、產業合作等。

其中BTA最簡單,可以針對單一特定貿易事項(如平衡貿差方案)而簽署;TIFA次之,可以原則性表述雙方經合的幾個重要方向,細節容後再補充;FTA則是具有相當難度的「大工程」,主要是雙方須大幅度相互減免商品進口關稅,談判過程常要逐項討價還價,頗曠日廢時,然一旦籤成並實行,可讓雙方共享彼此的國內商機,而甚獲廠商寄望之。

那麼,未來臺美經合「路線圖」將爲何?以當前態勢看來,雙方很可能循「先易後難」法則,於近期內先完成BTA,以協調雙方貿易關係;接下來實現TIFA,俾進一步推動相互投資及產業合作。至於FTA之落實,顯是一個長期目標,即便近期內能開始作初步意見交換,也可能要幾年後才能談成及簽署,其間是否受國際形勢變遷之干擾、阻撓,亦是未知數。

儘管如此,臺美經合確已正式「開局」了,然而,這個局面的本質,卻充滿着「利益交換」色彩,不是我方社會上所普遍期待的「美國老大哥照顧臺灣小老弟」。因而蔡總統冒着很大的政治風險、斷然宣佈全面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才取得和美方作經合對話協商「門票」。

由此看來,將來臺美談到實質經合事項時,肯定也會是利益交換樣態,而無由巴望美方慷慨讓利。如當前我方確實想要通過美國,以加入印太高科技供應鏈,作爲臺灣對外經貿的「新底盤」,此實影響深遠。可是,美國很可能相對要求我方承諾擴大投資美國、主動縮減對美貿易順差、開放基改食品進入校園、促成健保體系擴大采用美製藥品及醫材等。

這些要求,都會影響我方施政步調;更遑論將來臺美若啓動FTA談判,美方很可能強求我方打開市場,使我工商界面對激烈競爭。

臺美間如此的經合談判形勢,很容易讓我工商界想到一個「對照組」,就是兩岸ECFA。當初兩岸雙方洽籤ECFA期間,陸方聲言,既要強調雙方對等、互惠,也要考量臺灣、大陸兩者經濟規模的懸殊,而對臺方適度讓利。

最後雙方簽署的ECFA主文本序言即寫明「本着世界貿易組織(WTO)基本原則,考量雙方的經濟條件,逐步建立有利於兩岸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而同時簽署的「早期收穫清單」,關於相互減免商品進口關稅部分,則是大陸對我減免項目遠多於我對陸方減免者,因而讓臺方廠商比陸節省甚多關稅支出。我工商界大都對此津津樂道

今年9月12日,是兩岸ECFA生效屆滿十週年;正逢臺美經合對話要開展,我工商界肯定期盼美方,能參照兩岸ECFA對臺優惠安排,來幫扶臺灣產業及整體經濟發展;畢竟,臺灣與美國經濟規模的懸殊程度,更甚於臺灣與大陸之對比。

對於我工商界的上述期盼,蔡政府不妨如實向美方反映,以爭取對我方較有利的臺美經合條件。蔡政府果能如此,也等同於肯定兩岸經合的正面價值,有助於緩解陸方中止ECFA適用的危機。

而美方若真心把臺灣當作戰略伙伴,理應勇於和中國大陸作「優惠臺灣競賽」,以讓臺灣工商界能從美方得到實質且普及化的經貿利益。否則,臺美經合在臺將難以「接地氣」,即缺乏社會基礎,只是虛幻天邊彩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