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離理性成熟發展還有多遠?

(原標題:公募基金理性成熟發展還有多遠?)

證券時報記者 方麗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在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週年座談會講話中提到,要加快推進投資改革,壯大理性成熟的中長期投資力量,不斷拓展市場深度、增強發展韌性。那麼,正處於發展大年的公募基金,離理性成熟還有多遠?

產品發行端看,今年新基金合計募資超過3萬億元,刷新行業歷史最高值;年度新基金數量權益基金髮行規模、百億爆款基金數量等一系列數據也都創下歷史紀錄。今年行業內明顯增加不少理性動作:權益新基金產品限額越來越多,尤其下半年,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產品都基本設置規模上限,多爲80億元;同時,越來越多產品採取了發行相對困難的定期開放式封閉式運作模式,能讓持有人減少“追漲殺跌”動作。

從產品投資端看,近兩年公募基金在結構行情中抓住了機遇,在消費科技醫藥領域挖掘出一批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個股;同時引領市場風格逐漸轉向關注公司基本面變化,關注企業價值內生增長,踐行價值投資。公募基金話語權也在不斷擴大,優秀基金團隊和基金產品的號召力逐漸增強。

然而,在行業高光之下也不乏一些變形動作。發行端上,市場追捧明星基金經理效應顯著,導致不少明星基金經理掛名發行多隻新基金,甚至出現卸任老基金的基金經理去管理新發基金;也有剛剛發行的新基金尚在面值線徘徊,幾個月後又繼續發行新基金,打出明星基金經理招牌賺規模;也有明星基金經理在引來巨量管理規模後,忽略投資能力上限而盲目發行等等。投資端上,機構抱團取暖、集中持股於某單一行業、風格極致化等行爲也受到市場質疑。

在行業大發展背景下,用明星基金經理吸引投資者積極申購,壯大規模,這種經營發展思路本無可厚非,畢竟公募基金本身也有盈利壓力。但從持續經營角度考慮,過分追星”卻也會埋下隱患。如何在吸引衆多投資者申購後維持基金業績,維護持有人利益,使持有人與公司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判斷行業是否理性成熟的關鍵。此外,行業走向成熟理性,也需要監管機構、管理人、銷售渠道以及投顧共同營造出有利於長期投資的土壤

基金行業最核心的是做好長期投資能力建設。雖然這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堅持以持有人利益爲重,基金公司一定會得到市場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