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後臺灣總統大選:動盪不安的年代(呂志翔)

美麗島電子報12/23日最新2024總統大選民調(製圖/中時新聞網)

距離2024臺灣選舉投票不到3周,「三腳督」選情緊繃,民進黨與國民黨打出藍綠對決態勢,民衆黨力拼在兩強爭霸下不會出現「棄保效應」。

而與過去5次領導人選舉相比,臺灣將會選出無法擁有過半數(Majority)支持的弱勢領導人, 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可能性大,形成「懸峙國會」。由於缺乏多數民意支持加上分裂的立法院,下一任臺灣領導人將在內部面對臺灣治理、凝聚共識的挑戰;在外部則面臨大陸積極推動統一進程與美中戰略競爭的雙重壓力。

臺灣《聯合報》19日民調顯示,民進黨「賴蕭配」與國民黨「侯康配」的支持度以31%打平,民衆黨「柯盈配」維持21%;TVBS22日公佈的民調,「賴蕭配」則以33%領先「侯康配」32%,藍綠差距僅剩1個百分點,民衆黨以24%殿後;《美麗島電子報》23日的最新 民調 顯示,賴蕭配支持度爲37.5%,侯康配以32.6%居次,雙方差距4.9個百分點,柯盈配維持16.3%。民進黨目前仍然維持領先態勢,但都在誤差範圍內,不能排除被翻轉的可能性。

臺灣選民明年1月13日將選出未來4年領導人,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選舉意義超越了臺灣本身,影響將擴及兩岸關係、美中戰略競爭、印太區域情勢、甚至世界秩序。 英國《衛報》以「超級盃」形容2024年全球40多國(地區)將舉行領導人選舉,其中臺灣與深陷戰亂的烏克蘭被並視爲「壓力最大」。國際媒體聚焦臺灣選舉結果將連動美中角力、印太地緣政治格局,3位候選人的立場與主張因此受到密切檢視。

在美國對中國(大陸)與臺灣政策方面,這次臺灣選舉還不會構成所謂的拐點,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挺臺抗中」政策已成爲兩黨共識,同時第二次「拜習會」剛結束,兩強關係正處於止跌回穩階段,雙方對臺灣問題雖存在歧見,但不會貿然改變政策。在美中戰略競爭架構下,臺灣位處地緣政治斷層的高風險地位並未改變,美國與中國(大陸)共管臺灣情勢也不變。

在兩岸關係上,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拜習會」否認有2027、2035年「武力攻臺計劃」,他首次當面告訴拜登總統,希望美國停止武裝臺灣,支持和平統一臺灣,明確傳達了統一臺灣的強烈訊息。大陸更甘冒「介選」可能導致的反效果,最近對臺灣採取「貿易制裁」行動,代表了大陸已準備好應對臺灣選舉各種可能的結果,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兩岸關係已產生質變。中國大陸21日宣佈明年起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丙烯、對二甲苯等12項石化產品關稅優惠後,兩岸經貿關係現狀已經鬆動,大陸不再無條件對臺灣「讓利」,其效應是否擴散到政治、安全層面,大陸在臺灣選舉前後都可能有新的部署。

本文將分別從臺灣政治、美臺關係及兩岸關係探討臺灣選舉已出現的變與不變。

●過度迷信「藍白合」 國民黨自陷困境

蔡英文「執政」7年多民怨四起,黑金、貪腐、濫權已被標記民進黨的DNA; 兩岸關係螺旋下墜,臺海兵兇戰危,義務役從4個月延長到一年,過去對民進黨有憧憬的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羣也紛紛離棄而去。在民進黨難甩開執政包袱下,國民黨在領導人選舉中理應擁有優勢,延續去年「九合一」大勝氣勢,卻受到在野陣營「藍白合」談判拖累選情,打亂選戰策略。嚴格來說,選情對國民黨並不樂觀。

民進黨固然最會選舉,也擁有整個政府體系與龐大資源,高達70%下架民進黨的民意已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國民黨主其事者謹小慎微,缺乏自信,身爲最大在野黨從提名到競選過程中不敢開大門、走大路,硬是要整合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與民衆黨主席柯文哲,一時之間,「非綠大聯盟」、「政黨輪替大聯盟」、「執政大聯盟」、「主流民意大聯盟」紛紛出籠。 缺乏運作機制與規範,各政黨理念目標不同,每個人都要大位, 藍白合最後於11月23日在「君悅飯店」以鬧劇收場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必勝組合談判破局,唯一漁翁得利的就是民進黨。

「三腳督」局面確定後,過度吹牛的柯文哲如泄了氣的皮球,迅速退居第三,與領導人大位已經絕緣 ,侯友宜選擇媒體人趙少康搭檔競選,接連拋出利多政見,加上泛藍勢力迴歸,急起直追原本「躺着選」就穩贏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要力拼20天內上演逆轉勝不容樂觀,要看是否有重大突發事件,或成功操作棄保。

臺灣選舉有個特徵,議題、政策辯論往往不是關鍵, 1996年的「興票案」讓宋楚瑜鎩羽而歸;2000年的「兩顆子彈」使陳水扁與呂秀蓮以0.2個百分點、25563票讓連戰與宋楚瑜飲恨而退;2012年蔡英文挑戰尋求連任的馬英九,除了美國拒絕背書外,「宇昌案」使她受重挫;2016年「太陽花學運」終於將蔡英文送進「總統府」;2020年蔡英文則靠着香港「反送中」及「烏龍間諜」王立強案,創下817萬的空前高票連任。

賴清德現在陷入萬里老家違建案爭議,雖然宣示要交付公益信託,優先作爲礦工生活紀念館,由於一開始未能果斷認錯、處理,任憑議題延燒,現已被嘲諷爲「賴皮寮」,對於選舉是否有決定性影響,仍待觀察。

這次選舉差距接近,大多數藍白綠選民已有定見,大約有9%中間選民尚未確定,若以78%投票率來看,大約有135萬票,若能有效爭取,國民黨仍有勝算。另外,要觀察在最後關鍵時刻是否出現棄保效應。只是目前各方支持都已達到飽和點,並全力鞏固基本盤,要操作「棄柯保侯」是個高難度、高風險的挑戰。

依目前三黨支持率推估,下一任領導人得票不可能超50%,立法院也不會出現某一個政黨席次過半,無論任何政黨候選人出線,都將面對一個內部對立、分化局面。

●美國政策維持不變 傾向民進黨

美國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延續性, 當前「挺臺反中」政策是兩黨共識,以及在美國製衡戰略中,由於臺灣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關鍵角色,以及共同價值理念等因素,「臺灣牌」是美國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在臺灣,親美、深化美臺關係是臺灣人的最大公約數,也是三位候選人難得一致立場。美方也表明在臺灣選舉採取公正立場,不會選邊,會與未來當選人密切合作,因此,無論選舉如何,美國對臺灣政策不會有重大改變。

即使如此,美國對於賴清德或侯友宜擔任領導人仍是有微妙、細膩的差異。 賴清德的「務實臺獨工作者」背景令美國感到不安,暴衝式的談話或行動很可能破壞美中修復關係的努力。但民進黨領導人的配合度與可控制度可能高於國民黨,如賴清德最近頻頻表態要遵奉「蔡英文路線」,消除「疑賴論」陰影。民進黨在「外交」、「國防」、經貿、食安等所有層面議題對美國幾乎是言聽計從,加上前「駐美代表」蕭美琴擔任「副總統」輔佐、監督,美國對賴蕭配應是相當放心、安心。

侯友宜與趙少康同樣主張加強與美國關係,但是不認同民進黨完全附和美國、甘爲美國對華遏制的馬前卒的立場,如侯友宜就公開表示,「臺灣不是強國的棋子」,也因此被貼上「疑美論」標籤。國民黨同時主張與大陸交流、對話,接受「九二共識」,維持經貿關係,在美中戰略競爭保持中間立場,國民黨在美國的刻板印象就是「親中」。以當前華盛頓的極端對華遏制的趨勢,美國確實比較偏好民進黨,右翼共和黨保守派尤其如此,這在華府已是心照不宣的機密。

美國衆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在接受日媒訪問時居然表示,國民黨推出北京的「傀儡候選人」;美國媒體日前炒作習近平在「拜習會」表示要美國支持和平統一臺灣;美國知名學者葛來儀在X平臺公開要求別用合照來暗示她支持侯友宜,她也曾與柯文哲公開對嗆等,都可看出目前華府仍是親綠居多。

當基本上,華府基本上不會擔憂選舉結果,倒底57%民衆主張臺灣「永遠維持現狀」,只有3%主張急統,8%贊成緩統,13%希望儘快獨立,在臺灣安全幾乎全面依賴美國情勢下,無論誰是下任臺灣領導人都難脫離美國駕馭,維持兩岸關係「分而不獨,和而不統」的現狀最符合美國利益。

以當前美中軍力結構與進攻臺灣的軍事與政治風險評估,大陸「武力攻臺」並非迫在眉睫,若期望現狀能永遠保持也是不切實際。特別是,若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加上臺灣民進黨繼續執政,未來4年臺海情勢極可能失控,進入天搖地動黑暗時期。

●大陸推動統一進程 挑戰現狀?

大陸最近主動出擊,企圖製造處理臺灣問題的突破口,也因此引發拜登當面警告北京不要介入臺灣選舉,應尊重勝選者,並與勝選的一方合作。只是若拒絕接受一中、九二共識,主張「臺獨」與「兩國論」的賴清德勝選,要北京與他合作根本是挑戰大陸的紅線。

中方則要求美方落實「四不一無意」承諾,更應該將不支持「臺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臺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 第二次拜習會達成了美中恢復高層軍事對話等具體成果,美中緊張關係也漸趨緩和,唯對臺灣問題雙方依然尖銳對立。

前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臺灣導致了臺海中線消失,大陸軍機軍艦跨越中線,更逼近24海里毗連區,在臺海周邊進行實彈軍演等軍事行動成爲新常態。在經貿領域,民進黨詆譭ECFA是「糖衣毒藥」,卻年年享有超過千億美元的貿易順超,去年更高達1565億美元,大陸對民進黨「吃中國(大陸)的飯,砸中國(大陸)的碗」決定不再採取容忍態度。

過去臺灣普遍存在僥倖心理,以爲基於匯聚兩岸力量共促融合發展和「兩岸一家親」政策,大陸不至於對臺灣民間產業與農業採取過於激烈經貿行動,特別是在臺灣選舉期間避免「介選」,造成反效果。然而中國商務部近日宣佈認定臺灣限制2509項大陸產品進口構成「貿易壁壘」,緊接着裁定12項臺灣石化產品明年出口不再享受零稅率,讓民進黨當局與業界措手不及。

大陸這次顯然是有備而來,選擇低風險的經濟手段,實施精確打擊,相關金額高達18億美元,但縮小打擊面限於中油、國光與臺塑等三家石化產業,其中國光與中油是國營事業,而臺塑與民進黨關係密切,並是臺灣指標性企業,警告意味濃厚,受到波及的業者與就業人口有限。

大陸緊接着又於22日宣佈即日起恢復臺灣石斑魚輸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 「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就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就好商量、好解決。 我們願意與島內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繼續爲恢復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提供幫助。 」明示「統獨立場」與兩岸經貿往來脫不了關係,這也是大陸典型的兩手策略,「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大陸啓動經貿手段具有多重目標,最重要的當屬,雖然目前臺海問題處於美中共管狀態,雙方對臺灣問題的目標與利益完全不同,大陸要擴大對臺灣問題的主導權與主動權,對所謂的現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與界定權,以創造有利統一的條件。

第二,宣示大陸對ECFA擁有絕對決定權,過去各界不斷觀望、臆測大陸對ECFA可能採取的行動,包括全面或部分終止,這次大陸只鎖定12項石化產品,顯示目前無意切斷兩岸的經貿「臍帶」,唯不能排除以「切香腸」方式擴大到其它539項產品。

第三,大陸這次不忌諱「介選」的指控,在關鍵時刻出手,顯示了大陸已對臺灣選舉各種可能的結果做好準備,並不排除在投票日前再度出招;第四,越過臺灣「官方機構」,直接訴諸臺灣業者與民衆,展現善意,這也是其一貫手段,手法更爲純熟。

相形之下,臺灣經貿單位、陸委會及農業部對大陸的連串行動顯得消極被動,從四月大陸通知要啓動貿易壁壘調查,到現在祭出報復措施,除了發表措辭強硬聲明譴責、甩鍋大陸,揚言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外,無法提出相應對策。又因拒絕九二共識,拒絕在ECFA雙邊架構下諮商,只是堅強意識形態無助化解危機。而臺灣農業部呼籲對岸勿做政治考量,片面公佈部分輸銷名單,分化臺灣漁民,更是凸顯臺灣當局軟弱無力,無力保護、提升農漁民的福祉,卻警告漁民不要被分化。

到目前爲止,大陸在臺灣選舉期間所採取的主要手段鎖定經濟層面,而非最敏感的安全與軍事領域大陸介選行動效果可能有限,所傳達的訊息極爲明確,無論選舉結果,大陸將持續加強推動統一進程的速度與強度。(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