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居危偏安的臺灣(呂志翔)

國防軍事發言人史順文國防部提供。

極端戰略競爭之下,臺灣已公認是全球潛在軍事衝突的最熱點,令國際觀察家不解及憂心的是,臺灣身處暴風中心卻處變不驚,對自身國安問題的關注還不如國際社會。權威的《外交政策》雜誌專文揭露了這種荒謬現象:在臺灣,國防問題沒有選票,處理迫切的國防缺失不會政治得分;以及政客民衆只要報喜,不願誠實面對重大錯誤。

美國軍艦今年已4度穿越臺灣海峽羅斯福航母戰鬥羣駛入南海;中共航艦遼寧號率領最新型的055型飛彈驅逐艦轉移西太平洋演練,海上勢力競爭加劇。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對中共的武力威脅提出嚴厲警訊,軍事外交專家也紛紛發表不同的見解與主張。《世界政治評論》(WPR)專文探討東沙島是否會是下一個克里米亞?有專家在《富比士》發表「絆索」理論,建議美國派遣一個「裝甲旅」駐防颱灣,可最有效嚇阻中共武力犯臺,但也有人認爲對中共立即犯臺的恐懼是杞人憂天。

在這些論點中,希爾頓.葉在《外交政策》發表〈臺灣對抗新冠肺炎有成導致令人憂慮的自大〉專文,則是從內部探討臺灣當前所面臨的國防問題,劍及履及批判臺灣迴避國防問題的政治文化。他說,外交部長吳釗燮不斷警告中共將攻打臺灣,並呼籲成立國際聯盟,但臺灣內部好似欠缺迫切感,與吳釗燮在國際舞臺大聲疾呼形成最強烈對比。

義務役後備部隊來說,政治考量使事情變得很複雜,國防問題吃力不討好,沒有選票,因此政府「堅定拒絕」延長義務役的4個月役期,不但比不上南韓新加坡的大約20個月,短短的服役期限只能有基本訓練,最被人詬病的是,義務役士兵沒有在真正戰鬥單位實地服務過。

臺灣在帳面上有龐大後備部隊,但在訓練、後勤現代化上都有嚴重問題,政府同意改革後備制度,但要到2022年纔開始試行2年。專業軍人情況也不理想,在武器供應與維護、訓練及士氣層面都存在重大問題,最近的致命意外事件就是這些問題的反映指標。

除了臺灣政客們以選舉優先外,美國學者普遍認爲,經濟成長、對抗新冠肺炎成功等因素養成了臺灣安逸、自大的心態,再加上過度樂觀認爲在美國保護傘之下,中共不敢越雷池一步,導致了今天「居危偏安」的局面。國防高層最近以「國軍必然奉陪到底」,或「該開火就開火」高調回應中共的威脅,除了政治宣示外,背後是否有足夠實力爲基礎,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傳統智慧理性告訴我們,中共武統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風險很高,貿然行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現實顯示中美對抗更趨白熱化,軍事衝突的概率升高。《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拜登政府正在評估對臺灣的安全承諾,希望能在不挑釁中國的情況之下,有效嚇阻中共。但無論如何,臺灣必須爲自己的國防犧牲付出,否則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