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務掉隊 廈門國貿準備“退房”

(原標題:房地產業務掉隊,廈門國貿準備“退房”)

40年前,廈門經濟特區國際貿易信託公司伴隨着廈門經濟特區一起宣告成立,這是廈門國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國貿”)的前身。

從特區第一批地方外貿公司,到199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再將業務從外貿拓展至供應鏈城市建設與運營、消費與健康、金融與科技四大板塊。一路走來,廈門國貿在廈門的地位已難以撼動。

多元業務並駕齊驅的時候,房地產業務卻明顯掉隊了。如今,這家以外貿起家的廈門國企打算迴歸主業,走上“退房”之路。

11月27日晚,廈門國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國貿”)披露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及關於公司五年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公告。

公告稱,鑑於公司所從事的供應鏈、金融、房地產行業均爲資金密集型,高速發展需要大額增量資源支持,公司計劃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實現地產板塊獨立發展。

公司還將佈局“2+X”賽道,即以供應鏈管理與金融服務做爲兩大核心賽道,以投資驅動大健康等戰略新興業務。

與戰略規劃一同發佈的,還有一則公司人事調整。公司財務總監吳韻璇副總裁王象紅向董事會請辭原有職務。而後,吳韻璇將繼續擔任公司常務副總裁職務,王象紅不再擔任公司其他職務,其職務由曾源繼任。

細看廈門國貿的房地產業務,體量並不大,退出房地產行業對其而言影響也不會很大。

“但是從行業角度看,類似退出確實也說明房地產市場面臨了一些壓力,或者說部分企業在做大規模方面有很多阻力。”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嚴躍進分析。

根據今年上半年中期報告,廈門國貿實現營業收入1306.2億元,同比增長21.97%。其中供應鏈管理業務以93.2%的營收佔比成爲收入主力,而房地產業務僅實現58.96億元的營收,佔比不到5%。

將時間拉長5年,2015年至2019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爲642.13億元、980.76億元、1646.5億元、2065.98億元、2180.47億元。

供應鏈管理作爲主業仍是當之無愧的貢獻主力,佔比均在9成以上;房地產業務近5年收入分別爲51.94億元、44.27億元、97.67億元、89.01億元及76.39億元;剩下的金融服務收入量級與房地產業務相差無幾。

撥開看成長速度,廈門國貿這5年畫了個“倒V”。

2015年至2017年,廈門國貿整體增速逐年增長。2017年公司整體營收及供應鏈管理增速超過6成,房地產業務及金融服務兩個板塊的增速更是達到120%-130%。

隨後,公司的整體營業增速逐步下滑,去年僅爲5.54%。供應鏈管理增速也跌至10%以內,房地產業務和金融服務的收入增速更是由正轉負。

儘管各項業務的成長腳步都在放緩,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相對穩定。金融服務則在前幾年被確立爲公司核心主業後,陸續進行了一系列整合,包括出售旗下汽車板塊業務、收購金融股權等等。

相比之下,房地產業務正在被逐漸邊緣化,公司在該業務上的保守性與不穩定性逐年顯現——近5年收入佔比從8%下滑至去年的3.5%。

前兩年,廈門國貿放緩拿地步伐,當時公司稱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風險,也爲未來規模發展積蓄力量”。

但從去年開始,公司在銷售上有了新的回升——繼2016年首次銷售破億後,去年再度實現133.86億元的簽約銷售額光是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都已逼近去年全年。

土儲方面同樣如此。去年,公司新增土地儲備計容建築面積97.04萬平方米,並且新進入南京福州寧波九江四座城市。今年上半年,公司競得福州、廈門三塊土地,10月末再次斬獲福州一幅地塊。

盤踞廈門,廈門國貿現已將佈局拓展至福州、上海、寧波、南昌合肥、南京、九江、杭州、漳州龍巖等多地。

“這說明對於地產業務,集團總部和下面地產板塊存在不同的看法。”嚴躍進認爲,“至於後續是否獨立出來操作,可能性不大。除非是物業領域可能會獨立去操作,但開發業務本身耗費資金比較大,後續給予的支持可能性不大。”

在房地產行業不斷髮展、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中,市場份額勢必加速向頭部房企靠攏。非地產主業的廈門國貿主動剝離房地產業務,不失爲自我實現和推動行業集中發展的重要舉措。

十年前,國家一紙《退房令》,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爲主業的央企清退房地產業務,只留下16家主業爲地產的央企。

出發點很好,但實施卻很艱難。僅一年,這一被允許涉足房地產行業的名單上又多了5家,且之後幾年也少有央企大規模清退房地產業務的動作

直到2018年,“退房令”被重申,甚至擬定了明確時間表,剝離房地產的腳步纔再次邁開。

當年有數據顯示,前8個月在北交所成交的68宗房地產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項目中,央企有38項,成交金額爲130.34億元。

也曾有媒體統計了2018年至2019年非地產企業“退房”情況,其中有77%爲國企,涉及基建、礦業、煤炭、商務服務、農業、酒業航空、鋼鐵、金融等多個行業。

經歷多年空白後,國資委在今年1月以更嚴厲的態度重申央企“退房令”。要求央企嚴把主業投資方向,堅持聚焦主業,嚴控非主業投資,不得爲規避主業監管要求,通過參股等方式開展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規定的商業性房地產等禁止類業務。

兩個月後,國家電網中國航空集團應國資委整改要求,退出房地產業務。目前,原國家電網旗下的地產板塊魯能集團已經整體劃撥至中國綠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完成“退房”。

有代表性的還包括2018年開啓改革的中國重汽集團,轉讓旗下重汽地產100%國有股權。經過幾輪降價碧桂園於今年4月底以48億元的底價接盤。

除此之外,杭鋼集團、物產集團、山東高速、山東交工、山東黃金集團等也在進行清退動作。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至少8家國企轉讓旗下地產業務。

如今廈門國貿也加入這一隊列,一部分原因或與“退房令”有關,要聚焦實體經濟和主業;另一部分或與整體行業的情況相關。嚴躍進指出,對於企業而言,若是此類退出節奏加快,確實會引起其他房企的關注和思考。

當然,“退房”也不是說退就能退。“退出房地產涉及債權債務以及資產變動,對於上市公司而言還涉及退出條件問題,退房難度還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