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租金 店面商圈的逆襲之路

臺灣房屋智庫執行長張旭

餐飲業界近期不太寧靜天星港式飲茶麻辣鍋滿堂紅漢城韓國烤肉臺中親子餐廳叉子,都以租約到期不續租歇業,讓一羣老饕扼腕。年初永福樓歇業,教父牛排系列的Danny’s what’s grill洲子街店,也在今年初悄悄熄燈。其實不只餐飲業,重慶南路上的建弘書局貼起「租約到期、房屋改建」宣告結束營業,晶華商圈Gucci旗艦店也撤址,震驚貴婦圈。

似乎就算是不同商圈、不同業種、不同規模店面,卻都在今年面臨到相同結束營業的命運。市場上常把知名店家熄燈歸責於高店租,覺得是惡房東貪心漲租,換得「舊的撐不住、新的開不久」的困境,房東揹負着造成商圈沒落的罪名。 不過店租往往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臺灣整體消費產業面臨明顯變化,以服裝零售業來說,面對強大網路商機來襲,實體店面被迫淘汰或縮減規模,同時另闢網購戰場,雙通路迎戰。不過也因此在各商圈掀起空置潮,造成人潮衰減,商圈沒落。

餐飲業則面臨消費者喜好轉變,老牌的餐廳雖仍有口碑有人氣,但是同時也會遇到老廚師手藝傳承的困境,或是吸引不了年輕族羣的消費斷層。因此餐廳爲求穩定客源展店策略漸漸也縮減街邊店的型態,轉進賣場百貨,畢竟百貨賣場的綜合性行銷策略,在花俏消費市場中頗具導客效果。

但商圈的沒落,真的無藥可解嗎?面對市場需求,店面除降租攬客外,大坪數店面勢必要考慮適當地因應主流市場需求,將空間隔成小坪數出租,化整爲零,以低總租金增加出租機會,降低空置,是目前房東比較可行的自救之道。

此外,若能有品牌集團的多店進駐,也能帶來一線希望王品集團在東區承租200坪2樓店面,3個餐飲品牌同時進駐,一口氣增加區域餐飲的多元選擇,又有聚客效應,也能達到母雞小鴨老鳥菜鳥的品牌認同。就成本考量更是明智之舉,東區大店面總價高,但單坪租金相對低,各個單一品牌如果要在商圈中各自找中型店面承租,成本門檻就相對高。此外品牌經營上需要任何調整,內部協調彈性高,例如「享鴨」應市場需求擴大營業,商請「品田」讓出店面空間,可以完全不受限於租約期限,無痛且無縫接軌。

筆者爲臺灣房屋智庫執行長張旭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