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的理髮店

三代同堂理髮店。(圖/讀者雜誌提供)

來往於三峽新店間的779號公車每小時一班,全程22公里卻有62站之多,方便了分散在山中村落居民。就我的搭乘經驗而言,大約1/3的小站經常沒乘客,但橫溪是公車必停之處,多少總有人上下。這個位於入山口老村,想必是先民屯墾時期的重要據點。

站牌設在一間舊式理髮店的門口,車子每回只停一兩分鐘,我的目光卻是一秒鐘也移不開。店家玻璃門上貼着幾個超大的紅字─成美理髮廳,既是店名又像圖案。透過筆畫空隙望進去,4把老理髮椅總躺滿了顧客師傅聚精會神地幹活,頭也不擡。一回又一回的匆匆一瞥,讓我的好奇心愈來愈強。自從100元快速剪髮風行全省之後,老式理髮店越發難以生存,這家店生意爲何如此火紅?

自從離開故鄉,我就再也不曾踏入傳統理髮店,那天硬是中途下車走進去,沒想到竟體驗了這輩子最舒服、感受最深的一次理髮。75歲的店主陳義雄雖已白髮蒼蒼,但氣血紅潤手腳利落。他童年時家境清苦,放過牛,做過長工,還下礦採過煤。熬了一段黑暗的苦勞,家人勸他,身子薄弱最好去學理髮,他纔在18歲那年前往臺北,在大稻埕永樂市場旁當學徒。5年後返鄉租屋開店,35歲攢夠了買房錢,從此終於不必再搬遷。也就是說,這間理髮廳已經在這兒40年了。

太太跟着他獨撐幾年後,有位也姓陳的夥計加入,到現在已待了35年。兒子原本念空軍士官學校,結束12年的軍旅生涯後回到家裡繼承父業。兩個孫女就在店裡玩兒媳婦則在理髮廳後面的廚房內準備午餐。小小一家理髮店三代同堂,老闆夥計如親人,店家主顧像老友,工作場所就是他們的家。

3位師傅都把理髮當大事,動作利落優雅,一絲不苟,那份敬業的態度讓顧客自然而然地尊重他們,欣賞他們。我享受了剪髮、修面、掏耳朵、洗頭、敷臉的全套服務,舒服到快睡着時,一個婦人扶着失智的老父走進來,留了個手機號碼,請師傅理完髮再通知她,隨即放心離去。看來,這個理髮店還是左右鄰居的臨時託老所

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我滿意至極地掏錢付帳,準備找家館子吃飯,陳老闆盛情邀我留下來吃便飯,說這是他們家的傳統:「早年附近山民來一趟路途遙遠,經常會錯過回家用餐時間,所以每到中午我們都會留客人共餐,有時還不只兩三位呢!」說是便飯,菜餚卻相當豐富。看着滿桌的魚、肉,我脫口而出「我茹素」,媳婦立刻切了一盤沙拉筍,老闆娘也動手從罐子裡挖了一碟豆腐乳。老闆還顯得有點不好意思,指着兩盤青菜,急促地說:「嚐嚐看,地瓜葉和高麗菜都是自家種的,很新鮮!」滿心感動地向陳家三代道別時,我才發現,這個頭理了足足兩個鐘頭。稀罕的不只是他們的手藝,還有那份珍貴的人間至情!

(若子/摘自譯林出版社雲水讀年》一書,圖/王贇)

本文作者:阮義忠

(本文摘自 《讀者雜誌 5月號》)

《讀者雜誌 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