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青年學者臺清交獨缺「清」 政大等7校通過申請

臺大校園。(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蕭玗欣/臺北報導

教育部科技部大手筆砸下1.3億培育本土菁英博士,推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劃」,105年度第一階段覈定臺師大、交大、國立政大、中山大學、臺大、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7校18案,計劃第一年先送出100位博士生國外學校見習,目標109年達到500位;不過通過名單中,臺清交等頂大卻獨缺清大和成大。

教育部吳思華高教藍圖推動「青年學者養成計劃」,希望能爲臺灣高教培養本土菁英,他表示,國內博士生並不少,但是卻沒辦法得到大學和社會信賴,希望能以量少質精方式作爲培育博士生的重點,一方面減少招生名額,另一方面照顧好這些考進來的博士生。

教育部今年首次推出「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劃」,共有17校送99個申請案,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生物醫農工程及應用科學等五大領域審查,第一階段有7校18案申請通過。

「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劃」採2+2+1方式,以今年博二生爲培育目標,學生前兩年在國內唸書、後兩年到國外大學,最後一年完成論文;前兩年會由學校提供獎學金補助,後兩年的國外生活則由教育部每年提供150萬的生活補助。

首波通過名單中,除清大和成大,其他頂尖大學像是臺大、交大、政大都順利申請到計劃補助;吳思華則迴應,其他學校或許在其他方面已經籌備得相當多了,而且現在只是第一年,未來的計劃各大學都能申請。

教育部表示,獲覈定的學校及系所將與預定合作對象進行溝通及簽約,並共同甄選博一學生進入計劃,最快105年就能依學校合作協定規劃選送學生出國研修預計每年新甄選100名學術菁英進入計劃,也將參酌計劃辦理成效,逐年擴大選送規模,教育部亦將以領域爲單位組成工作圈,輔導獲覈定學校甄選學生,逐步建立適合領域特性的人才培育模式

▼臺大校園。(圖/記者季相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