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謝忠道:怎麼對待身邊老餐館,比米其林星更重要(下)

謝忠道認爲無論米其林怎麼對臺灣餐廳重點是我們怎麼對待這些生活中的老館子。(圖/記者湯興漢攝/示意照,與本文內容無直接關聯。)

臺北《米其林指南》進入第二屆,在4月10日公佈名單。《ETtoday新聞雲》不只討論與關注誰奪星、誰掉星,也希望提供不同的觀點,讓讀者更瞭解米其林,進而思考米其林來臺扮演的角色和意義。本報邀請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分享,並且原汁原味呈現他的看法。嚐遍許多「星星滋味」的他,究竟是如何看待臺北米其林? 文/ETtoday提問,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書面回覆問1:就您個人對臺灣飲食的瞭解,您認爲臺灣的飲食環境有達到米其林評鑑的水準條件嗎?我不知道所謂「米其林的水準條件」是什麼,別忘了,米其林是指南,指南是提供觀光客尋找適合用餐地點資訊的書,當一個城市或地區的觀光水準達到一定程度,餐飲達到一定的穩定成熟度,米其林纔有價值。

米其林指南(這時我要特別強調指南二字)是要呈現一座城市或地區的餐飲樣貌,也就是如果一座城市有路邊小吃、有街頭攤子、有高級餐廳、有混種異國料理、有特殊餐飲文化⋯⋯等,指南就該呈現這些特質,纔算是一本完整而具水準的指南。米其林作爲一本指南,有無呈現出臺北餐飲的特質,這是該我們臺灣人來「評鑑」米其林有無做到位的標準之一。

►►更多臺北米其林秘辛在這裡

問2:觀光局重金請米其林來臺,您認爲值得嗎?(若值得在哪裡,若不值又在哪裡?)值得的原因是——提高臺北(甚至整個臺灣)的國際能見度,餐飲水準更國際化,也提高對餐飲專業的尊重,提升廚師一行的地位,讓廚師們有機會在國際上和其他廚師們平起平坐,甚至攜手合作,也讓許多原本隱而未現的職人的努力被看見,許多本地食材也因此被重視。

但是米其林出現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是整個產業被扭曲變質、捨本逐末,一味地朝如何討好密探,如何追星的方向去。

▲謝忠道認爲《米其林指南》有無呈現出臺北餐飲的特質,該由臺灣人來評鑑。(圖/記者李毓康攝) 問3:在這一年期間,您有無回臺品嚐2018摘星《米其林指南》的餐廳?感想爲何?
去年我回臺時待臺北的時間不多,只去了態芮(Taïrroir)、RAW、明福、大三元、泰豐、但馬家⋯⋯。可以感受到這些餐廳因爲米其林的鼓勵,比以往更賣力認真,也表現出更多的自信,我看到何順凱(態芮主廚)不斷地推陳出新、創意無限,他有一種頑童的不恭態度,卻有專業的執着與功夫;我也在RAW主廚黃以倫菜色裡,看到他比以往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得更完整、更圓熟,在這兩人身上,我看到這一代臺灣年輕廚師的驚人創意和手藝,很感動。

另外,看到明福臺菜餐桌上鋪了漂亮的桌布,令人不禁莞爾;大三元的服務則比以前多了周到親切;永康街鼎泰豐老神在在,人潮一如既往⋯。這些老牌菜館還是人山人海,氣氛依然,無損我們對他們的熱愛與支持,讓人感動!

希望這種餐館可以一直都存在,不管米其林怎麼對待它們,重點是我們怎麼對待這些有關我們生活、文化、歷史的老館子。

問4:關於「漲價」:有消費者抱怨,去年奪星的米其林餐廳之後漲價了,你有什麼看法可以分享呢?

不奪星不是也有餐館漲價?(記得鬍鬚張吧)只要漲價就有人抱怨不是?法國也是如此,我想全世界都一樣,這不是臺北獨有的現象

總是有餐廳希望趁機撈一把的,這是商業,也是人性,沒甚麼好評論的。不過,正是這種時候我們該感謝並且多光顧那些不趁火打劫、始終願意提供合理價位與品質、廚師做菜認真的好餐廳啊!

問5:臺北米其林來到第二屆,這一年來,你是否有聽聞關於米其林對臺灣餐飲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您個人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我聽到許多餐廳不斷打聽該如何摘星、該如何引起密探注意,也聽到各種買星、聘請顧問、外籍主廚進駐拿星的現象與謠言,還有其他國家(比如日本)星級廚師來臺開餐廳,目標就是拿星⋯⋯當然是喧嚷熱鬧,但也看到一波不斷傳出好餐廳無法經營而關門的消息。臺北有點進入洗牌階段,而其他城市也在喊燒、看熱鬧,才兩年,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繼續討論下去,這對臺灣餐飲的前進改變未必是件壞事。問6:基於您在美食領域的涉略,不知能否請您主觀推薦臺灣應該被看見的餐廳?我的角色不適合推薦任何餐廳,我倒是認爲米其林應該去臺灣其他地方看看,尤其是臺中

會特別提到臺中,是因爲最近幾年出現許多很有活力的年輕廚師和餐廳,比如剛拿到One To Watch這個獎的JL Studio餐廳廚師林恬耀Jimmy (非常替他高興!)、耕耘臺中法餐多年黎俞君主廚的鹽之華餐廳、王嘉平義大利餐廳J-Ping和小蝸牛、剛關門的英雄餐廳主廚之一蕭淳單飛剛開幕了元餐廳、法森小館、Max主廚的Forchetta、人氣餐廳Salt & Pepper、Tommy 的鳥苑地雞燒⋯以及去年關門的樂沐主廚陳嵐舒、非常令人驚豔的牛麪店gubami,還有將臺菜略略精緻化宮原眼科的醉月樓臺菜,加上一些我還沒去嘗過久聞其名的餐廳。

臺中已經形成一個活力充沛且多元的美食城市,另外高雄簡天才師傅的Chien's Kitchen、屏東的Akame也都是這幾年很被稱譽的餐廳。

▲明福臺菜去年得一星評鑑,擁有許多老顧客。(圖/小虎食夢網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示意照,與本文內容無直接關聯。)

問7:據瞭解米其林相當重視「創意」,但許多臺菜餐聽的老客人就是喜歡「老味道」,你認爲臺菜餐聽有辦法在創意上做挑戰嗎?

我不認爲米其林「相當重視創意」,創意只是它對某些餐廳,特別是新派餐廳看重的條件之一;而且我也不認爲「老味道」和「創意」不能相容,老味道依然可以被重新詮釋與包裝,「老味道」也不是應該就一味地守成不變。

當世代口味已經不斷演進改變,再說,新的技術、技巧與知識不斷被開發出來,沒有味道是數百年不變的,所謂的「老味道」也是經過演化改進,經過歲月時間的淘汰篩選後,傳承過來的。今天許多的「老味道」可能是以前驚世駭俗的創意料理,這些法國都經歷過,不停地改進,不斷地挖掘自己土地的精神、食材的精華,認真看待過去的歷史遺產,還有祖先留下的文化味覺。這些都需要靠思索、演化、創意、廣包、收納⋯⋯。

而臺灣有能力,有人才,也有條件去吸收、融化、重組、解構,將其他的料理轉化成屬於臺灣的飲食文化,我希望米其林指南可以是這種潮流的帶動者。

獨家專訪/謝忠道:米其林是一種肯定,一種榮譽,但不是競賽(上)★關於謝忠道:臺灣彰化人,大學畢業後赴法國唸書,此後對法國的飲食文化產生興趣,更以美食記者與作家的身份長期旅居於巴黎,撰寫飲食文化文章,出版多本作品如《星星的滋味:忠道的米其林筆記》、《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等,文章也經常活躍於臺灣、大陸、法國等地媒體。粉絲團「巴黎玩家謝忠道」。

►►更多臺北米其林最新消息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