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快遞 全球速達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上,東風-41核導彈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資料圖片)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閱兵中,32個裝備方隊組成陸上作戰、海上作戰、防空反導、信息作戰、無人作戰、後裝保障、戰略打擊7個模塊,按照聯合作戰編成接受檢閱。其中,戰略打擊模塊依次是火箭軍東風-17常規導彈方隊、長劍-100巡航導彈方隊和東風-26核常兼備導彈方隊,海軍巨浪-2導彈方隊,火箭軍東風-31甲改核導彈方隊、東風-5B核導彈方隊和東風-41核導彈方隊。

彈道導彈到巡航導彈,從常規導彈到核導彈,它們是支撐強國夢、強軍夢的堅強實力,是維護和平、捍衛和平的堅強盾牌。戰略打擊模塊最後4個裝備方隊展示了火箭軍和海軍現役的戰略核導彈,其中兩款“大國重器”是首次公開亮相,這就是巨浪-2潛射遠程彈道導彈和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這兩款最新一代彈道導彈是我國戰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裝備方隊最後出場的“大軸主角”東風-41洲際戰略核導彈,是火箭軍全面強化陸基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奠基石

陸基戰略威懾迭代升級

火箭軍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其前身是第二炮兵。在1984年國慶35週年閱兵式上,第二炮兵在成軍18年後首次向全世界公開亮相,展示了我國第一代戰略核打擊裝備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和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等新型主戰裝備。在1999年國慶50週年閱兵式上,展示了新型東風-31陸基機動戰略彈道導彈,儘管被排在裝備方隊最後一個出場且只有3輛導彈發射車,但這標誌着我國第二代戰略彈道導彈的問世。

在2009年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東風-31甲戰略核導彈方隊仍然在裝備方隊中最後出場,12輛導彈發射車的整齊陣容令世人矚目。在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上,東風-5B戰略核導彈方隊首次進行了公開展示,這是我國第一款攜載多彈頭的陸基戰略洲際彈道導彈。在2017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東風-31甲改核導彈方隊進行了首次公開展示。

在陸基、海基空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體系中,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始終是主力裝備之一。它可採用不同的發射方式,如地下井發射、車載機動發射、鐵路機動發射等。火箭軍現役裝備多個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其中,東風-5B是地下井發射方式,東風-31系列和東風-41是車載機動發射方式。

從國內外情況看,深埋地下的加固式彈道導彈發射井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大、抗毀能力強,甚至可抗擊數十萬噸級核彈頭的直接命中而不會對井裡導彈造成致命損傷,導彈可在發射井里長期配置和戰備值班。如美國空軍部署400枚地下井發射的“民兵”-3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戰略火箭兵部署數百枚地下井發射的“白楊”-M等多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而東風-31系列和東風-41採用多軸式導彈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公路機動速度快,並具有一定的越野機動能力,可利用導彈洞庫、發達公路運輸網以及預設導彈發射陣地等,實現較大範圍的快速機動作戰,具有較強的戰略生存能力。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分爲液體燃料和固體燃料兩種類型。我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東風-4和東風-5系列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東風-31系列和東風-41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由於液體火箭燃料大多采用四氧化二氮等氧化劑和偏二甲肼燃燒劑,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蝕性,通常在導彈發射之前加註燃料,就像發射衛星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一樣,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很難做到快速反應。所以國際上第二代洲際彈道導彈改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燃料固化黏結在導彈彈體之內,實現了彈體結構簡單化和導彈小型化,只要在平時儲備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稍加檢測即可實現快速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

但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推力大且易於調節推力大小、綜合成本低,如俄羅斯新一代“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就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爲了克服發射之前加註燃料對快速反應時間的負面影響,可採用可貯液體燃料技術,即平時就把燃料加註在導彈的燃料箱中,這樣一來即可實現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的快速反應和快速發射。

海基戰略威懾快速增強

海基戰略核力量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戰略彈道導彈潛艇和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組合體,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都擁有海基戰略核力量,其中英國僅部署海基戰略核力量。俄海軍庫爾斯克級多用途核潛艇也可配備核彈頭巡航導彈,執行對岸基目標的遠程戰略核打擊作戰任務。美國海軍現有4艘改進型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各配備154枚“戰斧”巡航導彈,主要執行水下遠程常規打擊任務,但該型巡航導彈具備改裝核彈頭的能力,且美國陸軍曾經實戰部署過配備核彈頭的BGM-109A“戰斧”陸基戰略巡航導彈。

核動力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綜合技術難度極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爲世界大國的重要“標籤”之一。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主要在海底隱蔽活動,來無影去無蹤,在“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用,具有最好的戰略生存能力。一艘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通常攜載一二十枚潛射彈道導彈,幾乎具有無限續航力,可長期擔負水下戰略核威懾和核反擊戰備值班任務,並可隨時隨地從水下快速發射核導彈打擊敵方陸基戰略目標,是當之無愧的“第二波次”核打擊力量。

我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僅建造了一艘,1983年8月加入海軍戰鬥序列。與其配套的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是巨浪-1,在1982年10月12日由擔負導彈試驗任務的常規潛艇成功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1987年9月15日和27日,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成功進行了兩次水下導彈發射試驗,完成了彈道導彈核潛艇潛地彈道導彈定型試驗任務,標誌着我國完全掌握了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導彈技術,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

進入新世紀後,人民海軍陸續列裝了多艘第二代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在2018年4月12日中央軍委於南海海域舉行的海上閱兵和2019年4月23日於青島舉行的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海上閱兵活動中兩度公開亮相。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與第二代戰略導彈核潛艇配套的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終於首次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表明新一代艇彈結合並已形成戰鬥力,讓世人充分領略了我國日益增強的海基戰略核威懾能力。

彈道導彈技術水平先進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兩彈一星”工程,研製和發展彈道導彈技術就是“兩彈”之一(另一“彈”指核彈,包括原子彈氫彈)。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導彈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率領一批導彈技術先驅開始研製導彈。1960年11月-12月,我國仿製蘇聯P-2的近程地地彈道導彈進行了3次發射試驗並全部成功,爲自行研製中近程彈道導彈打下了較好的基礎。1964年6月29日,我國改進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彈道導彈東風-2首次成功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於1965年4月完成研製任務。1966年9月,增大射程的實戰型東風-2地地彈道導彈完成定型試驗。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彈道導彈從西北導彈試驗靶場點火發射升空,核彈頭飛行上千公里後,在新疆羅布泊預定彈着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隨後,我國中近程地地彈道導彈核武器進入了定型和批量生產裝備部隊的階段。這一年也是第二炮兵領導機關正式組建之年,這次“兩彈”結合試驗成爲我國陸基戰略核力量發展的新起點。

1966年12月28日,我國順利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並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突破氫彈技術,我國僅用了26個月時間,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且同比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首次全當量氫彈空中爆炸試驗成功,爆炸威力達到330萬噸TNT當量,比原計劃提前突破了原子彈、氫彈技術。這一系列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爲奠定我國大國地位和鞏固國防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保證。

1966年12月,我國研製的中程地地彈道導彈東風-3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1967年5月,東風-3導彈第三次飛行試驗取得完全成功。1970年1月,東風-4中遠程彈道導彈在第二次飛行試驗中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掌握了多級彈道導彈技術。1971年9月10日,洲際地地彈道導彈東風-5進行了首次科研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導彈設計方案和各分系統適應性的目的。隨後,研製單位又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大幅改進,並提出和完善了高、低彈道飛行試驗方案,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對導彈系統進行了全面有效的考覈。1980年5月18日,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自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場發射升空,全程飛行8000公里,準確到達南太平洋預定落區,回收艙濺落並回收成功。這次全程飛行試驗充分檢驗了我國彈道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技術。

從第一枚彈道導彈試射成功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60年時間,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先進的彈道導彈技術,擁有固液並存、井車結合、射程銜接、核常兼備的系列化、通用化彈道導彈裝備,整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射程上,可覆蓋從幾百公里直到1萬多公里等各種射程;在打擊目標上,可打擊地面固定目標和麪狀目標、大型海上慢速運動目標、電磁輻射源等不同類型目標。在毀傷威力上,從核彈頭到各種用途的常規彈頭一應俱全。中國彈道導彈也被冠以“東風快遞”,必將繼續發揮着維護國家安全與增進世界和平的“全球速達”之效果。

立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