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流動 聚焦文化創新

促進文化流動 聚焦文化創新

——文化強國之路的深圳探索

作者:王京生國務院參事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要求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範”,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較早提出了文化立市戰略,努力建設文化強市,在文化流動和文化創新等理論和實踐層面爲建設文化強國探索了深圳經驗

深圳市龍崗區修繕後的大田世居 資料圖片

1.文化流動的理論探尋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證明,文化是長期積澱的結果,同時也是持續不斷流動和創新的結果。我們觀察和判定文化,不僅要看文化積澱厚薄,更要看文化在一個地方流動的速度和水平。

文化積澱是文化的累積與沉澱。文化只有積澱下來,才能更好地傳承、續接和弘揚,否則文化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外,文化積澱是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凝聚力。我們之所以叫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根脈,共同的文化價值理念。同時,文化積澱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生來就浸潤在特定文化氛圍裡,比如風俗習慣、家庭文化教養和民族文化傳統等,直至進入社會,無不受文化積澱影響。然而,文化積澱並非文化發展的唯一根據。深圳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文化實踐中認識到:文化不僅是積澱的結果,也是流動的結果。文化流動是文化的本質特徵,文化傳承是縱向的流動,文化碰撞融合是橫向的流動。當前城市間的文化競爭,不僅表現爲文化積澱即文化存量之間的競爭,更表現爲文化增量之間的競爭。雖然文化積澱可以決定一個地方的歷史厚度,但不能完全決定未來的發展廣度和深度。以史鑑今,凡工商發達之地,文化必於此流動、匯聚、生髮、繁榮,因此文化流動是創新最重要的條件和支撐。

生動的文化並非像樹木一樣,植根在哪裡,就會一直固定在哪裡生長。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文化一旦產生,立即向外擴散”。原來發端於兩河流域的基督教,後來卻興盛於歐美地區;來自印度的佛教,卻在東亞東南亞形成蔚爲壯觀的氣象;而中華文明也曾輻射到周邊地區,促進東亞、東南亞儒家文化圈的發展。

正是由於文化流動所形成的磅礴力量,推動着像深圳市龍崗區這樣的新興城市或城區後來居上。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歷史上許多新興城市都曾被戴過“文化沙漠”的帽子。但這頂帽子阻擋不了新興城市文化發展的步伐,也阻擋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爲區域性或國際性的文化中心。

文化的流動性本質要求城市文化的發展必須要在促進文化流動上做文章。首先,要樹立新的文化資源觀。文化的跨地域流動決定了文化資源的世界性流通。就深圳而言,如果從文化資源的歷史既存看,遠遠比不上國內衆多歷史文化名城,但深圳還是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主要原因在於文化的流動性使深圳成爲國內領先的文化旅遊城市和文化創新之都。其次,要增強文化流動的經濟推力。一個區域文化的流動不僅取決於文化的傳播和創意產業的生產能力,也深受該區域物資流動、人員流動、資金流動、信息流動的影響。大力營造有利於物資、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的營商環境,是深圳文化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最後,要培育文化的創新能力,例如深圳市龍崗區引入社會力量活化利用文物的探索,就爲文化創新、釋放持久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城市文化之間的競爭與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自的文化創新能力。正是基於此,深圳纔敢於走出一條與別人不同的發展道路,至少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後面。

深圳市龍崗區甘坑夜景 資料圖片

2.文化在流動中實現創新發展

文化的流動與發展的特性,決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地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文化因流動而生動,流動是文化的原動力。文化在歷史中縱向流動,蠻荒之地可以演變成爲綠洲。文化在空間中橫向流動,推動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創新和發展。

文化流動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也爲文化的創新創造提供了土壤。人是文化的基本載體,移民的大規模流動成爲引發文化流動、變革、不斷創新的決定性力量。移民們帶着各種各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夢想,源源不斷地流入一座城市,各種各樣的傳媒在這裡交互激盪,各種各樣的經濟理論、文化理論等在這裡頻繁實驗,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在這裡爭取一席之地,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創造和創新。

文化的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

首先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創新。觀念創新不僅僅是風尚的演變,更是價值的流變。一個城市要想保持生命力,保持文化的輻射力,就必須要有觀念創新的能力,並通過觀念創新,形成文化發展的領先優勢。深圳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創新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一大批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觀念。“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敢爲天下先”“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來了,就是深圳人”,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深圳十大觀念”就是創新的十面旗幟,它作爲一種城市精神一直在領跑全國。

其次是制度文化層面的創新。制度創新最能反映一種文化自我管理、自我調整的能力。判斷一種文化的制度創新能力,是判斷一種文化成熟與否、先進與否的重要指標。在文化創新的制度設計上,深圳動員社會力量常年開展關愛行動、志願者活動,通過市場化運作舉辦文博會、創意十二月活動,二十年如一日堅持舉辦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等,已經形成了高度的制度自覺。深圳還是全國第一個爲閱讀立法的城市。深圳充分利用其立法權,在文化法制、文化經濟政策的制定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

最後是物質層面的創新。深圳率先總結出了“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文化產業模式並大力加以推動,使文化產業產值連年高速增長,成爲城市支柱產業。特別是在“文化+科技”方面,現代文化生產已經在相當程度上依賴科技的開發和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科技是文化形態演進的催化劑,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和創新,例如在龍崗甘坑客家小鎮,文化創意產業成爲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最佳結合的範例。“文化與科技緊密結合,創意與創新水乳交融”成爲深圳產業發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經驗。

深圳市龍崗區大運新城 鄧飛攝/光明圖片

3.文化是驅動國家創新的基本力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被置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五大關鍵詞之首。創新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的動力來源於哪裡?什麼驅動創新?文化在其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提供支撐國家創新戰略的核心價值,只有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創新才能形成規模並可持續;文化也提供支撐國家創新戰略的改革意識,創新型文化的根本在於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批判精神的實質,就是敢於對舊傳統說“不”;文化還提供支撐國家創新戰略的時代觀念,與時俱進的深圳觀念推動城市創新的例子,放在國家創新戰略層面同樣是成立的;此外,文化提供國家創新戰略所需要的創新自覺和創新自信,我們可以從文化流動理論中獲得創新的推動力和無限靈感;文化鍛造國家創新戰略所需要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文化培育國家創新戰略所依賴的創新創意階層,在“文化+”模式驅動下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催生了各行業創新創意階層的崛起;文化爲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提供“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實現空間和環境支持,創新創業的蓬勃發展,依賴於創新文化的孕育和全體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文化爲國家創新戰略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極具包容性的文化,可以驅使創新創業者前赴後繼,一往無前。

從文化的視角看創新,文化創新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引領。縱觀世界歷史,沒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引起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就沒有後來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思想的解放往往是從文化、從觀念開始的。新興文化是創新之源、創新之魂、創新的持續動力。文化的力量完全可以把一個一度落後於世界歷史進程的國家改變爲一個引領人類文明的國家。

鑑此,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將文化創新創意成果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形成以文化爲內生驅動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是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深圳不斷探索發展“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多種新模式新業態,成爲文化產業爆發式增長的典型城市,在創造文化發展的深圳奇蹟的同時,也爲文化強國建設探索了重要路徑。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文化的流動與創新,必將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