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量到品質:大陸糧食生產走上變革之路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潭頭鄉拍攝的田園景色。(圖/新華社

本報訊

「五一」臨近,一年一度的春耕進入尾聲

中國糧食生產大縣江西吉安市新干縣,曾被評爲全國種糧大戶農民魏仕連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2100多畝水稻,其中優質稻比例佔90%以上。

「這兩年,市場需求在變化,種常規稻根本賺不到錢。」他說。

今年中國春耕生產中,像魏仕連這樣改種優質稻的農民不在少數。

業內人士介紹,過去,中國農民種糧主要追求產量,但近年來,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消費者稻米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受國外低價進口米影響,中國中低端稻米市場持續低迷,農民更傾向於改種市場行情更好的優質稻。

魏仕連所在的江西省是中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調出糧食的兩個省份之一。目前,當地糧食生產正從一味追求產量轉向追求品質。

這一轉變首先是由市場需求轉變所致。

今年50多歲的凌繼河是江西省有名的種糧大戶,其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萬畝。去年,他投資建了一個年加工能力10萬噸的大米精加工廠。今年春節前,他的優質大米體驗店正式開業,短短10多天時間的銷售額就達18萬元。

在凌繼河看來,當前,稻米消費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大家吃飯能填飽肚子就行,現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飯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他說,他們的米賣到6塊錢一斤,比外面的要貴三四塊錢,但卻很受歡迎。

江西省田環糧食加工廠負責人熊細件告訴記者,與三年前相比,他們銷往廣東市場的常規米減少了60%,但優質米每年卻在按15%的速度增長。

今年,中國作出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戰略部署,提出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前提下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的糧食生產新思路

爲此,作爲傳統產糧大省,江西開始了自己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之路。今年春耕生產中,當地很多種糧農民開始改種優質稻。

在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江西省吉水縣,當地種糧大戶易章海也將自己的100畝田全部改種優質稻。他說:「現在,種常規稻基本沒什麼利潤,不改不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就要優化品種結構,從一味追求產量轉向更加重視品質。」吉水縣委農工部部長長生告訴記者,今年,當地大力推廣優質稻,預計優質稻播種面積將達15萬畝,佔全縣水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在產糧大縣江西省南昌縣,過去一直種常規稻的種糧大戶羅福玉由於糧食行情不好,也改種了一個名爲「926」的優質稻品種。

南昌縣農業局糧油站站長鬍友發說:「以前,糧食好賣,高產就意味着高收益,所以農民都願種常規稻。但這兩年糧食行情不好,同時,消費者對米質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很多農民都傾向於種優質稻。」

羅福玉說,當前,一般常規稻的價格在1.2-1.3元/斤,而且加工企業都不收,只能通過託市賣給國家;而「926」的價格卻賣到1.8元/斤,加工企業還搶着要。

羅福玉還和記者算了筆賬:常規稻按當前畝產1000斤算,一畝毛收入爲1200-1300元,「926」畝產雖然低點,約爲900斤,但按其價格一畝毛收入爲1620元。「所以,未來農民種糧一定會越來越重視品質。」他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