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風範

袁隆平常說有兩個夢還沒圓──「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澎湃新聞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在湖南長沙溘然辭世,享年91歲,新華社報導,直到2021年年初,袁隆平仍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紅網報導,袁隆平保健醫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生前,袁隆平常常說起自己有兩個夢還沒有圓──「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也強調,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

新華網報導,上小學時,一次參觀園藝場時,袁隆平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儘管父親袁興烈希望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19歲的袁隆平仍義無反顧地報考並考取四川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

1953年畢業後,他被分配湖南省懷化市安江農校教書。1956年,迴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袁隆平帶着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

自小親歷飢餓,袁隆平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1963年,他發現水稻中雜交組合的優勢現象,認定利用這一優勢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萌生了培育雜交水稻的強烈念頭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他正式提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法」,並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之謎

報導指出,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曾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

他說:「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胸懷智者頭腦,更需要勇者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纔會取得成功。」

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幾十年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不斷改良。雜交稻目前已經覆蓋了全中國和許多國家。據央視新聞2017年報導顯示,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佔比57%,產量佔比65%。

直到2021年年初,這個自稱「90後」的老人,仍然沒有停下自己逐夢的腳步: 5月9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專家組選取了3個地塊,同時進行收割、打穀彙總後按照高產創建產量公式計算,最終測產結果爲平均畝產1004.83公斤。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烽火中度過的,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難。當我能用科學成就世界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時,首先想到的是,我爲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袁隆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