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年學府與七家科技小院

圖爲彭澤蝦蟹科技小院師生們在小龍蝦育苗中心進行現場勘查、水質檢測阮記明

2020年10月下旬,正值江西農業大學建校115週年大慶前夕,一條從北京傳來的消息在該校刷屏。在由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舉辦的“2020十佳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評比中,江西井岡蜜柚科技小院與江西彭澤蝦蟹科技小院雙雙躋身其中,爲這所百年學府的慶典,又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近年來,江西農業大學依託學校不斷累積的科技創新平臺、專業人才等資源,圍繞江西現代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在全省佈局和建設了上高水稻科技小院、井岡蜜柚科技小院、修水寧紅茶科技小院等7個科技小院,邁上了精準科技服務的升級之路。

對接產業需求,小院裡帶出大產業

彭澤縣的萬畝稻蝦基地,稻邊水塘裡的地籠飼養着滿是活蹦亂跳的鮮蝦活蟹。彭澤蝦蟹科技小院以彭澤縣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爲依託,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全力引領當地蝦蟹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我們的技術不是針對蝦蟹養殖一個環節,而是全產業鏈技術研究。”彭澤蝦蟹科技小院負責人阮記明常駐小院,瞭解養殖戶在蝦蟹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困難,長期跟蹤服務。該小院以服務小龍蝦產業集羣爲重點,將發酵麩皮土壤改良技術、稻稈發酵蝦苗過冬培育技術、富硒技術、蝦蟹甲殼提取技術等融入全產業鏈集羣。

貧困養殖戶姚友義驚喜地發現,小院科研人員研究的發酵麩皮投喂及土壤改良等技術,成爲養殖戶的增產秘訣。“使用新技術後,蝦體更大了、密度更高了、患病更少了,水質也更好了。”從今年4月份開始,姚友義採用新技術,短短66天時間內,小龍蝦畝產超過210斤,總產超過4400斤。

小院先後與當地15名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入駐師生們堅持“四問、四帶”即問生產、問脫貧、問需求、問困難;帶技術、帶人才、帶項目、帶費用。在太泊湖金湖村、馬當船形村等地,小院先後建立了10餘處核心養殖戶、樣板示範田,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幹、帶着農民賺。就連以前無人問津的蝦蟹殼也能變廢爲寶。“從蝦蟹殼中提取的甲殼素殼聚糖技術,可廣泛用於食品、化工、醫藥、農業、化妝品等領域,大大提升經濟價值。”阮記明說。

該小院還積極在彭澤縣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在小院技術指導下,可畝產有機稻600斤,小龍蝦300斤,畝均收益6000元,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目前彭澤縣已成爲江西省最大的蝦蟹產出地,至2020年底,該縣小龍蝦養殖將達到16萬畝以上,年產值逾8億元。

產學研零距離,把論文寫在贛鄱大地

一頭連着高等學府,一頭連着田間地頭。科技小院打破以往校企校地合作形式,師生們紮根在農業生產一線,與農民們同吃同住,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和管理知識,在使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相輔相成的同時,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更多可能。

科技小院創設獨立辦公場所、師生長期駐守的模式,隨時隨地助力農業生產。上高水稻科技小院師生深入上高縣進賢縣豐城市崇仁縣等地精準指導水稻種植,開展優質稻“兩優一增”壯稈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和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等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培訓農戶和農技人員250餘人。

廣昌白蓮科技小院師生先後赴廣昌、石城吉安等地開展技術指導講座,培訓人員200餘人,進行田間指導4場,分離白蓮病菌12株,切實解決蓮農田間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問題。

安遠蜜蜂科技小院師生深入安遠縣全域18個鄉鎮石城縣部分鄉鎮開展養蜂飼養調研及技術幫扶服務,推廣“中蜂免移蟲育王生產器”在近300羣蜜蜂中得到應用。

贛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師生先後赴贛州章貢區、寧都、撫州樂安及吉安等地指導生產,僅在章貢區舉辦的2次食用菌技術培訓班,培訓當地菇農200餘人次。

一年來,7個科技小院共入駐學生35人,撰寫日誌634篇,累計入駐天數1060天,解決產業中技術問題37個,開展入戶調查85次,開展技術培訓40餘場近4000餘人,撰寫調研報告21篇,發表學術論文5篇。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真切體會到了國家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進而激發出青年大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對創新創造的渴求、對奉獻社會的擔當,真正將學生培養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水稻科技小院的負責人曾勇軍深有體會地說。

高 芸 本報記者 寇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