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兩大宿敵夾擊 郭臺銘上緊發條

文/馬自明

鴻海總裁郭臺銘有兩大宿敵,一是曾坐在電子製造代工龍頭寶座的偉創力,另外一個是與鴻海打過官司比亞迪。今年以來,偉創力、比亞迪股價都紛紛創下新高,在「美國製造」與「中國製造」夾擊下,郭臺銘如何突圍

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從1974年2月創業至今,遭遇無數風浪敵友不知凡幾,但真正與鴻海正面衝突、夠資格稱得上郭臺銘「宿敵」的,大概只有兩家企業:一是在鴻海之前稱霸電子製造代工業的偉創力,另外一個則是中國本土製造大廠、曾與郭臺銘打過官司的比亞迪。

2005年鴻海成功擠下偉創力,成爲全球第一代工廠,○六年又以官司壓制崛起的競爭對手比亞迪後,偉創力和比亞迪都擋不住如日中天的鴻海,緊接着,鴻海又跟對蘋果這顆耀眼明星,這些年來,偉創力和比亞迪表現遠不如鴻海,甚至愈差愈遠。

但從去年年底開始,鴻海這兩位昔日宿敵,已悄悄地改頭換面,在郭臺銘於今年股東會上,爲低迷的股價頻頻向小股東道歉時,偉創力和比亞迪的股價,卻紛紛創下新高。

偉創力股價從去年年底最低點5.47美元,一路扶搖直上,到今年9月中,已經成功突破○八年以來的新高,來到9.7美元,漲幅將近八成。

比亞迪股價走勢更爲驚人,從去年10月才12多港元,今年最高到36港元,漲幅近二倍,負責手機代工的比亞迪子公司比亞迪電子,一年多來最高漲幅甚至飆到近三倍。

偉創力搶訂單 鴻海失利

相較去年底高點至今下跌約二成的鴻海,或是在香港掛牌、股價還在與低檔奮戰的富智康,偉創力和比亞迪的飆漲格外亮眼

讓投資者青睞偉創力和比亞迪的,不是現在的業績,而是他們代表着新「美國製造」與新「中國製造」的強大遠景

「未來十年,區域製造(在靠近銷售地製造商品)是製造產業的重要戰略!」偉創力全球營運總裁巴比爾(Francois Barbier)對外指出。

偉創力曾是美國第一家出走、到亞洲設廠、設總部的電子製造代工業,但如今它卻變成率先回到美國,重拾製造的企業。

比亞迪低價搶市 志在技術

偉創力的「美國製造」實踐,就是與摩托羅拉(已由谷歌併購)合作的Moto X智慧型手機。

Moto X的特色是「客製化」,可以選擇前後背蓋等零件顏色,再由偉創力位在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組裝、運送,頂多二到四天以內能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上

雖配備算得上中高階等級的Moto X,但整體造價比蘋果的iPhone 5還貴上4美元,綁約價也要199美元,並不便宜。

但即使Moto X無法爲谷歌併購摩托羅拉後的第一場戰役,帶來太多掌聲,但讓偉創力佔地45.5萬平方英尺,號稱可以年產一千萬支手機的德州廠,得以昭告天下:「美國製造,我辦得到!」

而且,「美國製造」已不是口號而已,它的確幫偉創力從鴻海手裡,搶來新的訂單。

微軟遊戲主機Xbox 360的主要訂單原來掌握在鴻海手上,但去年年初,鴻海中國武漢廠爆發勞資危機,Xbox 360一度遭到停產,此事震驚微軟,結果今年年底即將上市的微軟Xbox One,據傳就把九成訂單給了偉創力,由德州廠組裝生產,鴻海只拿到一成訂單。

不過,由於美國工程師不足,以及零組件供應基地仍在亞洲,要在美國製造主流產品,如iPhone 5S等,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臺灣供應鏈最要憂心的,是中國的『中國製造』」,顧能(Gartner)首席分析師李菊梅指出,中國內需市場大,培養出許多本土的品牌商、製造廠,他們纔是臺廠最大的潛在對手。

比亞迪就是「中國製造」頭號公司。比亞迪股價近一年來風生水起,除了電動車話題外,重返代工是另外一項主因

據瞭解,比亞迪電子除切入本土品牌廠如華爲智慧型手機訂單,還向外爭取一線大廠惠普英特爾平板,以及三星宏達電的訂單。

一位業內主管表示,比亞迪以極低價,從鴻海手中搶過部分品牌客戶的訂單,企圖很明顯,「現階段賺不賺錢,不是比亞迪的重點,它的目標是取得技術。」

比亞迪的確無法從這些訂單中,創造太多利潤,股價也可能遭遇不小壓力,不過,從策略面來看,一旦比亞迪從國際大廠學習技術後,就能比其他製造廠,更有實力穩固急速成長的中國本土品牌大廠訂單。

中美兩大宿敵再起,郭臺銘不是沒有警覺

尤其蘋果光環褪色,產品製作難度高,訂單又人人想搶,鴻海一定要另謀出路,因此,郭臺銘近來動作頻頻,他先投資夏普,開發大電視,爲接下來的明星產品鋪路;同時在中國尋找如同小米這般具潛力的手機品牌業者,作爲下一波訂單成長來源。

光是這些動作,遠遠不夠,要徹底甩開這羣前仆後繼的難纏對手,郭臺銘就必須開創電子製造業以外的新局:4G對郭臺銘而言,就是他必須奪下的新藍海之一。(本文節錄自434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