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與融合之下,智能座艙誰主沉浮?

隨着智能技術汽車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智能座艙”這一概念迅速走紅,頻繁出現在各大車企及座椅廠商的新車發佈會及宣傳活動中。在汽車內部,變化無聲無息卻又翻天覆地,機械儀表盤變成了液晶屏幕,實體按鍵越來越少,語音指令日益進化。這一變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幾個階段的演進才走到了今天。

很長一段時間內,市面上的汽車座艙大部分是由博世、大陸偉世通等Tier 1提供,但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使得華爲百度谷歌科技巨頭及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殺入”這一賽道,期望分得一杯羹,而主機廠也將智能座艙視爲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從機械化到高度智能

自1886年卡爾?奔馳發明第一輛汽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汽車座艙是以機械按鈕爲主。1924年,雪佛蘭推出第一輛配置收音機的汽車,雖然剛開始看起來非常另類,但給人們增加了不少休閒娛樂駕駛員可以藉此打發開車時的無聊時光,1930年摩托羅拉生產的首款商用車載收音機正式應用起來,之後這一配置迅速普及

1965年,摩托羅拉和福特聯合開發了安裝在中控臺上的磁帶播放器,人們可以在車內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索尼在1984年推出了首款車載CD播放器,最早作爲一種高端配置出現,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內置式CD播放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裡。這一時期,車載嵌入式電子產品種類爆發,平臺化、模塊化開發的需求明顯增多,車載操作系統得以被應用。

可以說,2000年以前是座艙產品的機械時代,主要包括機械式儀表盤、音頻播放設備等,以按鍵、旋鈕爲主,可以顯示車速、發動機轉速、水溫、油耗等基本信息功能比較分散,智能化程度接近於零。

2000年以後,隨着GPS民用化和液晶顯示屏技術的成熟,駕駛員也開始逐漸擺脫密密麻麻的按鍵操作,中控屏開始集成倒車影像、導航功能、影音娛樂等服務,座艙步入電子時代。例如,2012年在美國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搭載了17寸嵌入式中控屏幕,基本取消了物理按鍵。此外,很多新的顯示方案也開始在座艙中普及,如擡頭顯示(HUD)、增強現實(AR-HUD)等。

近年來,在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助推下,包含了全液晶儀表、語音識別、手勢識別、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R-HUD、全息投影車機互聯等技術的智能化座艙開始初現雛形。由於車上裝備了大量傳感器,汽車具備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這也對汽車數據、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自動駕駛與人機交互成爲熱點。另外,未來智能座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個性化和情感化,圍繞乘坐體驗打造智能化移動生活空間

智能化催生多樣化玩家

在座艙產品的演進過程中,哪些玩家擁有主導權?首先是座艙產品的機械時代,座艙產業鏈主要由主機廠主導,傳統Tier 1供應商向主機廠直接提供座艙產品,而主要原材料來自於更上游的Tier 2、Tier 3等供應商。

在這一階段,博世、大陸、偉世通、佛吉亞等Tier 1供應商佔據了座艙的大部分份額。當然,具體到座艙的一些部件,又有專業的供應商提供。例如說到安全氣囊,人們自然會想起高田(已被均勝電子收購)、天合(已被ZF收購)、奧托立夫等。

進入2000年後,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座艙產品進入電子時代。雖然大型Tier 1廠商依然把持着主要市場,但供應鏈中的電子公司重要性越發凸顯,例如哈曼國際、松下、先鋒電子、阿爾派、JVC 建伍歌樂等。與此同時,傳統Tier 1供應商也通過研發或收購等手段在座艙電子領域拓展市場。例如,大陸集團曾先後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汽車電子部門西門子威迪歐汽車部門、麥格納電子雷達工程業務等。

近年來,汽車智能化浪潮的推進,使得智能座艙的熱度越來越高。5G、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越發廣泛,互聯網科技公司凸顯出來,從而形成了主機廠、傳統Tier 1供應商、互聯網科技公司互相融合跨界的局面。

在智能座艙的硬件上,傳統零部件廠商具有明顯優勢,例如,智能座艙中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儀表盤等配件供應大多由大陸、博世、電裝、哈曼國際、阿爾派等把持,至於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ADAS和自動駕駛所需的外部傳感器,則不止是Tier 1的主攻方向之一,同時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初創公司。

另外,“軟件定義汽車”已經成爲行業的共識,除了專門的軟件及科技公司外,主機廠也紛紛成立了自家的軟件部門或軟件公司。至於谷歌、百度、華爲、英偉達、高通等有實力的科技、人工智能及芯片公司更是“殺入”汽車領域,想要在智能座艙市場分一杯羹

智能座艙是賦予傳統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關鍵,吸引了大量新玩家跨界入局,同時也使得現有的玩家不斷創新。未來,誰能掌握智能座艙的主導權?主機廠、傳統零部件廠商、互聯網科技公司等都在拼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