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應樹立正確的中國觀
12月1日,北約發佈未來10年的改革報告“北約2030”,稱儘管俄羅斯在未來十年仍將是北約的主要對手,但北約“必須更加認真地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及其軍事崛起”。據稱,北約有可能在其新版“戰略概念”中將中國作爲“安全威脅”之一。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希望北約樹立正確的中國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和內外政策,多做有利於國際和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事。中方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北約開展對話與合作。
正式渲染“中國威脅”
路透社報道稱,“北約2030”改革報告一共提出了138條建議,內容包括:認定未來10年俄羅斯仍然是北約最大的對手;認爲中國不是北約的對手,北約需要在軍備控制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中國接觸。但中國的崛起構成了重大挑戰,建議北約設立一個諮詢機構,協調西方對中國的政策等。
12月1日至2日,北約外長會議召開。“北約2030”改革報告是會議主要議題之一,明年北約峰會將就是否採納該報告建議做出決定。
“北約將‘中國威脅’寫入‘北約2030’改革報告是意料之中。”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本報表示,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特別是經濟、軍事實力以及地區影響力的增強,讓一些歐洲國家備感焦慮;另一方面,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誘導,北約將靶子瞄向中國。
絞盡腦汁圖“續命”
北約正式將中國寫入改革報告的“戰略概念”尚屬首次。《紐約時報》稱,“北約2030”改革報告的目的是構建北約的未來,北約的上一個正式“戰略概念”是10年前寫成的,當時甚至沒有提到中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表示,北約以美國爲主導,此次改革建議的出臺自然少不了美國的授意。早在2011年,奧巴馬政府就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將地緣政治重點轉向中國。美國現政府更是公開聲稱中國是“敵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不遺餘力全面打壓。
路透社報道稱,“北約2030報告”出爐之際,正值北約存在意義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由於缺乏戰略協調和美國的領導,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爲,事實上,北約在冷戰結束後一直處於“續命”過程中。“雖然按照北約的公開表態,中國還不是俄羅斯那樣的威脅,但北約認爲中國可能正在成爲它的威脅。這樣一來,北約就又多了一條存在的理由。”
張健認爲,冷戰後北約的轉型發展之路就是找尋新的敵人之路。目前來看,這一努力並不成功。
未來虛化不可避免
北約的改革方向一直備受關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早先曾表示,推進“北約2030”的第一步是達成更廣泛的共識,“影響安全的所有問題提交北約討論”,“強化北約內部的決策民主”,使北約不僅成爲軍事聯盟,也成爲一個政治聯盟。
張健認爲,北約的性質決定其與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訴求格格不入。合作共贏理念在亞太地區已經深得人心,過去北約沒能搞成亞太版北約,未來更不可行。如果北約強行向亞太地區擴展,北約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個北約,將更爲複雜、鬆散、虛化和政治化。
“北約把中國當作潛在的競爭對手和‘假想敵’,勢必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丁純表示,“和平和發展依然是世界的主流,但和平和穩定也是以實力爲基礎的。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避免走上被‘牽着鼻子走’的道路,同時要做好維護自己正當權益和核心利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