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縣市總體競爭力出爐 新竹市蟬聯第一的4大理由
▲新竹市政府前噴水池去年8月啓用後,獲得市民廣大回響。(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在變化快速且不連續(Discontinuity)的現代化社會,人民的需求多樣且多變,過去的治理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第一線面對人民需求、解決問題的地方政府,更是受到直接的衝擊,因此,打造一個兼具彈性、調適與快速應變能力的小而強政府型態,已經成爲地方政府的重要課題。
最近《遠見》公佈的「2018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人口44萬、財政狀況也不寬裕的新竹市,總體競爭力不只連續3年獲得13縣市都第1名,同時在全國競爭力排名僅次於臺北市,名列第2,值得關注。
新竹市的總體競爭力爲何可以在全國各縣市中脫穎而出?有哪些治理經驗值得其他縣市借鏡?美國學者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提出政府也可以像企業一樣有效率的概念,並且點出10項原則包括:掌舵而非操槳、社區自主、發揮競爭性、任務性、顧客導向、重視產出、企業性、預見性、市場導向、權力分散。
從這個角度去看,新竹市正進行一場臺灣版的「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說明如下:
1. 重視城市紋理:透過梳理城市發展紋理,瞭解城市發展的屬性,進而聚焦、選擇急迫需要解決的課題,避免資源分散,並且積極爭取資源,將發展的機會最大化,劣勢最小化,打造「三高一低」(所得高、學歷高、出生率高與平均年齡最低)的城市結構特性。
2. 組成專家會報:市府每週固定舉行「重大工程會報」的重要性,在這個任務編組的機制當中,邀請許多景觀設計師、建築師直接與市府官僚系統對話,降低專家與公務員之間溝通、轉譯成本,同時,藉由這個固定的會報,管控新竹市的重大建設。
3. 公私協力合作:依據財政部的資料,新竹市去年民間促參招商簽約金額高達32億元,排名非六都第1名,同時也與企業合作打造「兒童探索館」,積極引進民間資源與創意,加快市政建設的腳步。
4. 啓動未來計劃:市府啓動「2050城市願景計劃」,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以30年的發展爲思考尺度,探討城市未來的願景,擺脫短期心態,做前瞻性的思考,讓「創意」轉變成「政策」引領城市發展。
新竹市的經驗可歸納出幾個新治理原則,「承認限制、突破限制,重視文官、引進專家,紙上規劃、親臨現場,政府主導、吸引夥伴,着眼現在、預見未來」,總體而言,打造一個小而強的高效能政府,就是新竹市經驗的核心價值。
●作者陳國暉,前智庫研究人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