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浪浪 十二夜重返第0夜
7年前,導演Raye以紀錄片《十二夜》喚起大衆對收容所犬貓的關注,但電影下檔了,缺乏完整配套措施的新法,也讓免於安樂死的犬貓像陷入新的地獄。(本報資料照片)
紀錄片導演Raye。(趙雙傑攝)
7年前,導演Raye以紀錄片《十二夜》喚起大衆對收容所犬貓的關注,甚至影響《動保法》隔年火速修法。但電影下檔了,缺乏完整配套措施的新法,也讓免於安樂死的犬貓像陷入新的地獄,種種一切,讓Raye決議催生出第二部紀錄片,帶大衆回到第0夜,瞭解浪犬浪貓產生的問題根源。
零安樂死 不能解決問題
Raye沉重地說,當初政府快速推動收容所零安樂死,讓她很錯愕,「臺灣收容所領養率纔剛好超過安樂死比率,我們沒有預算支撐零安樂死。且零撲殺後,大家難道不會再丟狗嗎?這不是真正面對問題的方式。」
Raye表示,動物保護之所以重要,是因動物就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的吃穿用品,都與動物脫不了關係。但因爲現代人生活中看不見動物,纔會令人漠不關心。當我們關心動物,就是在關心自己生長的環境,希望藉由紀錄片,能夠一再擴及新的受衆,瞭解關心動物的重要。」
鏡頭伏身在地,讓觀衆隨犬隻視野,從進到收容所的第1夜,一起迎接第12夜後的死亡,造就《十二夜》難以過目即忘。但在《十二夜2》,零撲殺政策下的收容所,卻將牠們打入新的輪迴。柵欄後每一寸空地,無不擠滿身心狀態虛弱的犬隻。犬貓僅能在毫無理由的死亡及充滿病痛的生命間,任人刀俎。
教育飼主 才能停止輪迴
Raye跟着推動下鄉絕育的動保協會,探索犬貓進入收容所前的軌跡,並走訪日本、美國、奧地利的收容所,看見收容所如何轉型爲教育空間,「最重要的就是飼主教育,臺灣仍然有許多飼主放養不結紮的犬貓,讓流浪犬貓愈來愈多。只有教育好飼主,我們才能停止浪浪沒有解答的輪迴。」
《十二夜》自2013年於臺灣上映後,Raye儼然成爲動保議題意見領袖之一。但這位領頭羊笑稱,其實自己曾是一位跟班,「國中有位女同學,抓我一起去參觀收容所,看完之後,我們覺得應該要有更多人知道這個地方,印了傳單到處發給同學。她會像『小太妹』一樣,要別人去參觀,我則是負責在旁邊附和『對啊對啊』的小嘍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