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專業課自測試題一及答案:教育學

一、選擇題

1.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思想教育家是( )

A.贊科夫                      B.烏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維果斯基

2.德育過程的基礎是( )

A.活動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學校教育                     D.道德內化

3.創立“發現法”教學的是(  )

A.瓦·根舍因                  B.斯金納

C.布魯納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說法不正確·(  )

A.訪問者及介紹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試的反應失真,使調查資料產生較大誤差.

B.訪談調查常常是個人之間進行的,樣本的代表性不會影響訪談調查的資料價值.

C.遺失被試的資料可能會造成取樣的偏差.

D.對調查對象羣體資料必須有明確的瞭解,這樣才能羣體的基本單位.

5.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梯實驗”充分說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條件3

A.遺傳素質                    B.教師水平

C.父母培養                    D.後天學習

6、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的,比較靈活且適用範圍較廣的一種觀察方法是( )

A.教育實驗觀察

B.嚴格控制的觀察

C.全結構式觀察

D.教育現場觀察

7.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從根本上說取決於(  )

A.家長的配合                   B.學校領導的積極配合

C.教師的實際水平                D.學生的實際水平

8.《學記》中提出 “長善救失”體現了(  )

A.知行統一的原則               B.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C.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D.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9、 戰國後期,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教育文獻是(  )

A.《大學》     B.《中庸》     C.《孟子》      D.《學記》

10、在教育史上最早頒佈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普魯士

11.誇美紐斯爲6-12歲的兒童設計的學校是(  )

A.國語學校                     B.拉丁語學校

C.小學                         D.母育學校

12、“六藝”教育的中心是(  )

A.禮樂教育     B.軍事教育     C.文化知識教育  D.科學知識教育

13、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完備於(  )

A.魏晉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明代書院在宋元基礎上又具有了新的職能,即( )

A.藏書        B.供祀         C.育才          D.議政

15.泛愛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巴澤多

C.赫爾巴特                     D.盧梭

二、簡答題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是什麼?

2.簡述蘇格拉底教學法

3.簡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三、分析論述題

1、聯繫實際,論述教育的公平效率問題

教育學原理測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ACBD

6-10:DCDDD

11-15:BACDB

二、簡答題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什麼?

【參考答案】:

課程文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在三個層面上展開:即課程內涵的豐富、課程理念的演進和課程制度的變遷,其中,課程理念的演進是課程變遷的深層動因。跟以往的課程改革相比,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在於:第一,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促進課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課程結構和倡導和諧發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注重學生經驗等方面體現出對傳統課程模式的本質性突破。

2.簡述蘇格拉底教學法

【參考答案】:

蘇格拉底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形成了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的方法,稱爲蘇格拉底方法。譏諷是就對方的發言不斷提出追問,迫使對方自陷矛盾,無辭以對,終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自己得到問題的答案。歸納即從各種具體事務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求“一般”。定義是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的概念,得到關於事物的普遍概念。

優點:該方法不是將現成的結論影響灌輸或強加給對方,而是通過探討和提問的方式,誘導對方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錯誤,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確的結論。

侷限:1、受教育者必須有追求真理的願望和熱情;2、受教育者必須就所討論的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知識;3、談話的對象是已經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這種方法不能機械地搬用於幼年兒童。

3.簡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參考答案】:

(一)相同點

兩人在人性上的主張雖然不同,但都承認人的個性,而且都認爲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個性。孟子認爲人不爲善的原因是自暴自棄,荀子也認爲人不爲善的原因是不肯去做。孟子主張性善,荀子雖主張性惡,但在對教育改變人的作用上也持樂觀態度,認爲環境可以改變人,能使人性變善。

(二)不同點

孟子認爲人性中的仁、義、禮等善端是生而有之的,荀子主張人生來性惡,其善者僞也。孟子認爲人的理性具有最高的指導力,依其指導演進自然合乎道德,不必施加外力。荀子認爲理性並不是最高的指導力,必須進行禮儀修養的教育,逐漸達到善的境界。

三、分析論述題

1、聯繫實際,論述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參考答案】:

(1)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首先,教育是一種公共資源,其分配有別於商品,如果分配不同平將會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觸及社會公正的底線;其次,經研究,教育具有通過促進社會流動和改變收入分配,進而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居於弱勢的社會羣體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教育不公平將阻塞下層羣體向上流動的通道;第三,教育具有複製和放大現有社會秩序的作用,教育的不公平能使現有的社會不公平加劇並使其範圍擴大,不公平的教育將大規模地再生產社會不公平;第四,教育凝結着社會對未來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體現,也是人發展的起點。因此,教育不公平既是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於社會其他領域的不公平,會損害公衆對社會發展的預期,更容易使社會心理失衡。

(2)教育公平可以分爲兩種:一是教育機會公平。它的一個極端是教育機會均等,但在現有條件下,由於教育資源的稀缺性,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誰能享受這些教育資源要有相應的選擇機制。選擇標準是什麼?是經濟實力還是考試成績?另一個是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諧的發展。雖然必定存在發展的差異,但是不應該存在由學生家庭背景、性別、民族和學校條件、教師態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個體差異。

(3)當今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從表面上看,主要集中反映於某些“點”上。例如農村初中生輟學、中學階段的擇校、不同省區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學及某些教育腐敗等。這些問題是顯性的,直接與某些人羣的利益相關,對社會心理具有相當大的衝擊力,反映的是弱勢羣體受教育機會不公平問題。如果從系統、全面的角度認識和分析,我國當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現爲城鄉差異、地域差異和階層差異明顯。

(4)在教育機會的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理論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一種觀點主張,從實現社會公平的理想出發,教育的發展必須以公平爲最高原則。這種觀點認爲:社會應當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社會成員的權利,全體學齡兒童必須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機會。爲實現此目標,社會應當不遺餘力地擴大教育機會,增加教育投資總量,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絕對等地分攤到所有學齡人口身上,從而實現教育機會的完全平等。這種觀點被人們認爲是帶有強烈的平等主義傾向。第二種觀點認爲,必須以效率爲最高原則,教育機會的公平程度應絕對服從經濟效率的需求。這種觀點主張,只有生產力得到了高速度的發展,教育的公平才能保障,否則就沒有解決公平問題的物質基礎。第三種觀點主張,公平與效率並重、互相兼顧。這種觀點認爲,效率是改善社會公平狀況的物質保證。反過來,公平又是提高經濟效益的社會保證。沒有效率就沒有真正的公平,沒有公平也不會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約和依存。

總之,追求教育的高質量和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時代特徵。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使得大多數人接受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爲之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