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莫干山裡的中國”——法國人司徒夫的“山居”故事

司徒夫的莫干山法國山居全景

新華社杭州9月16日電(記者李穎李亞彪、段菁菁)從上海到莫干山,1894年,兩天,先坐小火輪再坐小船

1906年,26小時

1926年,10小時,乘火車到杭州再坐汽車和竹轎;

……

2017年,乘坐高鐵1小時41分鐘到德清,再坐汽車40分鐘到達山頂。

哥倫布船隊成吉思汗的馬匹,曾讓世界變得很大;今天中國的高鐵,則讓世界變得很小。

對此,51歲的法國人司徒夫感受尤爲強烈。他把自己花大價錢在全世界蒐羅到的一個多世紀的莫干山文獻檔案、歷史照片和舊報紙捐獻出來,在山下的老汽車站裡做了一個莫干山交通史展覽。

“莫干山的變遷,很好地反映了中國的發展。”司徒夫說

莫干山風光

小標題)從舊茶廠到“法國山居”

莫干山地處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境內,距離上海大約200公里。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這裡是春秋時期干將莫邪鑄劍地方

駕車從莫干山鎮出發,穿過兩個狹窄的隧道,就能看到坐落在茶山竹海中的民宿式度假酒店“法國山居”,主人就是司徒夫。

在典型的中國式田園風光中,“法國山居”並不孤獨,這裡共有500多家民宿,外國人經營的大約有十幾家。這些民宿大多價格不菲,可依然擋不住長三角遊客,很多酒店在節假日根本訂不到。

19年前,司徒夫定居中國。這位出生於法國上比利牛斯省的外來漢頗有商業頭腦,他2002年時就留意到外國人能夠和中國人一樣獲得購房貸款。於是司徒夫開始在上海投資房產。

“我在大城市生活,有孩子,需要找個距離上海較近的鄉村度週末,因此決定投資莫干山。”司徒夫說。

最初兩年中,司徒夫一家住在一個破舊的小農場裡,並租下了當地的一家老茶廠,把它改造重建,這也就是後來的“法國山居”。

莫干山風光。

(小標題)“莫干山裡的中國”

在司徒夫的印象中,2000年以後,中國旅遊的人多起來。“但他們不會來莫干山,他們要坐飛機去更遠的地方,比如雲南、四川、黑龍江。那時候,中國人擁有私家車的不多,很難來鄉下度假。”

同樣喜歡旅遊的司徒夫說,中國人富裕了以後,先去國內,比如九寨溝、拉薩等景點,然後是去歐美、東南亞等地。這些地方都去過後,他們就意識到自己既要有長途旅遊,也要到近郊度週末。

“這種週末短途遊方式,過去是歐美人習慣,一些大城市周圍都有類似莫干山這樣的地方,比如巴黎人去諾曼底,倫敦人去城郊鄉村,紐約人去漢普頓。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看看綠色,然後週一繼續上班。”司徒夫說。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同歐美人一樣,週末想遠離城市。”司徒夫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了私家車,到莫干山這樣的地方度假開始成爲習慣,莫干山遊客也因此暴漲。

司徒夫發現中國人的觀念轉變也很快。“我早先帶孩子在莫干山騎車當地人都笑我們,說 這些人真傻,放着汽車不坐,在這裡騎車 ,但現在不一樣了,德清和莫干山都有騎行俱樂部,他們都知道這對身體有好處,而且很好玩。”

“我很喜歡中國人,因爲在中國可以有真正的友誼。”司徒夫說,在莫干山,他就有很多朋友,有政府官員,也有農民。

莫干山風光。

(小標題)很多西方國家並不瞭解這裡

司徒夫認爲,很多西方國家並不瞭解中國。“五年前,西方媒體還在嘲笑中國過度建設高鐵,可現在高鐵經常買不到票。2002年時,法國一次民意測驗中的一個問題是 中國會否成爲一個真正的汽車市場 ,現在中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司徒夫說,這樣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過去15年到20年內,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像這裡一樣發展得如此之快。”

“中國人有宏大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無所畏懼,我所看到的中國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負,這決定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與西方人打交道的方式。”司徒夫說,“他們敢去買地中海俱樂部和圖盧茲機場,這對他們是平常事。看看 中國夢 和 一帶一路 倡議,你就不會意外。”

“法國山居”的餐廳,是用司徒夫的先輩——19世紀法國自然學家衛道名字命名的。150多年前,譚衛道來到中國,對莫干山一帶鳥類活動進行了仔細觀察,並出版了《中國鳥類學》。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向世界推介中國的法國人,還是大熊貓發現者

司徒夫的莫干山法國山居餐廳一角。

“用這個名字,就是爲了讓人瞭解莫干山。這裡有很多故事,但人們都不知道;中國有很多故事,西方人不知道。”司徒夫說。

在他看來,莫干山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他在“法國山居”裡掛了很多譚衛道《中國鳥類學》裡各種鳥的插圖和中國古畫,希望向所有來這裡的外國人,向世界介紹更多的中國故事。(圖片均爲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原標題:讀懂“莫干山裡的中國”——法國人司徒夫的“山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