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鎮如歌

中山古鎮一角。  陳 勇攝(人民圖片)

從家駕車兩小時,即抵達重慶江津中山古鎮。出發時豔陽高照,天氣預報拍着胸脯說江津晴好,可一駛進山區就變得霧濛濛的,天空飄起毛毛細雨。不安襲上心頭,此行會不會泡湯

尋到三合客棧住下。我把疑問拋向滿臉含笑的閔老闆。這位面色黝黑、身材結實的中年男人爽朗一笑:“我在古鎮土生土長,山旮旯天氣就這個脾氣。沒事兒,就是小雨咯,身上打不溼。”

古鎮沿筍溪河西岸依山而建,臨水1100多米長的青瓦房全是近10米高的吊腳樓。一溜煙望不到頭的穿鬥式房屋在纖細木柱頂託下,怎麼看都驚心動魄。可它妥妥地在那兒屹立了幾百年,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就是不可辯駁的佐證。

古街共分江家碼頭萬壽宮觀音閣、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8節。青石板鋪就街面,寬3至5米,有300餘間商鋪,是西南地區保存完好的明清商業老街。歷史上這裡商貿繁榮,曾是渝川黔周邊綦江合江習水幾個縣的物資集散重鎮。山貨、大米、食鹽及其它生活用品從水路運來後,再由馬幫轉運到渝川黔周邊的縣交易。鹽幫、馬幫、船幫木幫、米幫、青山幫、青果幫、水手幫、圍腰幫等行業幫派在此一展身手,如魚得水。大河滔滔,難免魚龍混雜。爲淨化營商環境,尊崇商德的中山人立碑嚴警,禁止不道德行爲,嚴懲短斤少兩的“木幫公罰碑”至今威震碼頭。

在磅礴大婁山脈榮耀千年的古鎮中,江家碼頭氣象萬千,是全鎮最寬闊的公共空間。佇立在明代的老大橋上屏氣凝神,你一定能聽到千百年來迎來送往的喧囂仍在碼頭縈繞。恰如腳下奔流不息的河水,亙古不變越灘而過,演繹深山古鎮吐納四方的豪氣。如今八方來客雖是乘車而至,卻永遠不變地從江家碼頭虔誠入鎮

往裡走,街面開始收窄。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繡坊等傳統作坊應接不暇,吆喝聲、討價聲、驚訝聲、嬉笑聲不絕於耳。

細雨輕撫臉頰,暮色融入腳步,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左顧右盼。不知何時,家家戶戶紅燈籠點亮了,溼漉漉的古鎮像不勝酒力的姑娘,溫柔嫵媚,欲說還休。恰好,石板餈粑、碳烤豆腐、石磨豆花兒、油炸小魚兒的吆喝聲前來解圍,在溫馨擁抱的傍晚,顯得那麼體貼、飽滿,從鋪面一涌而出,灌滿千年古街,浸透幽幽山谷。

到了月亮壩,豁然開朗起來,鼎沸的人聲彷彿找到了宣泄的氣孔,把滿腔熱情拋向山野,滲入無邊夜色。遺憾,今天除了多情毛毛雨,就是影影綽綽的遠山,哪有半點星月。

往前就是鹽店頭街。它因鹽幫幫主宦賢安在此經營鹽業而得名,是古鎮保存最爲完整的一段川東特色民居。貫穿全街的涼亭子,讓來客雨不溼鞋、日不被曬、冬暖夏涼。這是老街盡頭,擡頭就是遠山、溪流,塵世喧囂戛然而止。先前的一切喜憂,在此皆歸於安寧祥和。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此刻深以爲然。

中山古鎮就是一首川江號子。江家碼頭是號子頭高亢激越的見灘起調,萬壽宮是齊心闖灘的幫腔,觀音閣是過灘歡悅的和絃,水巷子是下灘輕鬆的滑弦,一人巷是休止符的凝滯,卷洞橋旋律漸起,舒緩的月亮壩掛滿繁星,最後以鹽店頭街優雅而悠揚的尾聲定格千年迴響

這時,打更聲從安詳的街頭傳來,更夫沙啞的聲音迴盪在靜謐的山野,像飽含深情的搖籃曲,讓闖過激流險灘睏倦了的古鎮在羣山的懷抱中微笑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