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最終結局?哈佛學者:美領導聯盟上風但中國經濟最強

中美角力哈佛商學院教授澤利克認爲雙方應該透過權宜妥協來達成權力平衡,維持和平。(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中美交鋒隨着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8年起陸續發動貿易戰經濟戰日趨白熱化,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澤利克(Andy S. Zelleke)投出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世界必須在美國領導的同盟取得優勢下才有機會取得權力平衡並維持數年到數十年的和平,但美國及盟友應該接受中國成爲世界最強大經濟體,並尊重中國政治制度和超級大國地位,同時呼籲雙方對話

澤利克專長領域公共政策領導力分析、談判、公司治理等,他以《何爲美中競賽終局?》(What Is the End Game of US-China Competition?)爲題發表看法,副題敘述是「雙方能同意權宜的妥協嗎?若能,這種模式會像什麼樣子?」(Could the two sides agree on a modus vivendi? It so,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文中提到,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除了應該放棄許多川普的做法,也該保留川普留下2大對華政策基石,圍堵(containment)與聯盟(coalition)。

澤利克認爲川普在圍堵方面做得更多,具體包括在完全不屬於美國領海南海推凍航行自由、形成印太戰區、加強美國與其非條約同盟臺灣的關係、發動一場並無把握的貿易戰來阻止中國經濟實力發展等,其中一些說法可以讓人回想起冷戰時期的圍堵政策,甚至暗示美國對華政策終極目標是推翻中共政權;川普在聯盟方面,主要在成立美國、日本澳洲、印度4國集團安全機制,不過由於貿易戰因素他忽略了歐盟和北約

他認爲,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多個領域發展迅速的實力、領導全球的遠大抱負,美國確實應該做出有力迴應,拜登的圍堵政策應該在軍事、經濟、技術方面保持穩定,目標是在東亞、印太地區、全球範圍保持相對較中國更有利的權力平衡,但是拜登應該明確並聲明拒絕推翻中國現有政權,並承認中國選擇何種體制是其內政問題。

拜登在聯盟方面則應該關注經濟、技術領域,途徑包括集體行動確保成員國不會因關鍵技術、產品、資源供應鏈受到北京過度威脅,以及對中國近年來地緣經濟壓迫澳洲、韓國、挪威菲律賓、日本及其他國家能做出懲罰性迴應。

澤利克認爲美國對中國遏制的努力,終局不應該像冷戰時期尋求讓蘇聯崩潰,拜登應該想出讓北京也能接受的權宜之計,同時明定出現在圍堵策略的預期目標,因爲在知道華府預期目標的限度之後,歐洲可能更願意加入美國領導的聯盟。

這些權宜之計必須要北京、華盛頓都接受一些結論,包括沒有國家能在所有關鍵領域永遠領先、如果無法透過談判達成平衡會導致雙方在數年到數十年冷戰中耗費大量資源、實質條款雖不如理想也應該是可以接受、解決方案使雙方互相尊重而不會失去本國民衆信任蒙羞、中美在應對核擴散、氣候變遷、新冠易情創等共同關心又緊迫領域有合作機會。

澤利克描繪的和平構成要素包括,權力平衡要有利於美國領導的聯盟,美國要接受以單一國家而言中國最終成爲世界最大、最強經濟體而且聯盟要爲中國經濟發展留出空間,基本尊重中國是個偉大文明、主權國家以及超級強權,雙方共同建立穩定雙邊關係與開展例行對話來限制競爭的激烈程度,還有共同應對全球最急迫挑戰

他指出,權力平衡要有利於美國領導的同盟是華盛頓底線,中國可能會認爲這些條件過於苛刻,但美國若能形成一個有能力又有向心力的聯盟,很可能迫使北京必須接受。只要中國遵守爲了建立更多經濟關係而做過和即將做出的承諾,華盛頓將完全承認中國採取什麼政體取決於中國與中國人民,也可能同意只會私下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