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裡人皮膚最好?排第一的是……
膚色不夠白皙、皮膚總是出油、又長了痘痘……不滿意的問題層出不窮。不過,中國人的皮膚,可能已經算是世界上最好的了。
2015年,有研究拍攝並對比了世界各地人們皮膚的毛孔粗大程度,結果發現,中國女性的面部毛孔是最小最少的,細膩程度不僅遠遠高於法國、印度、巴西的同齡人,也遠勝鄰近的日本[1]。
可惜的是,這項研究中我國的樣本均來自上海,她們的表現不一定能代表全國的情況。
人的皮膚狀況和地理位置、種羣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幅員遼闊,到底哪裡人的皮膚最好呢?
先告訴大家答案,是川渝地區人民。川渝地區人民素來以重油重辣的飲食著稱,但他們的皮膚卻出人意料的好,背後其實有着一系列特殊的原因。
他們的祖傳護膚秘方,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曬得多,皮膚就變黑變老了
我們在討論一個人皮膚好不好的時候,首先會考慮Ta的膚色白不白。
中國人的主流審美偏愛白皙的皮膚,而牛奶皮膚的頭號剋星,就是我們頭頂的太陽。從北到南,隨着日曬量的增多,大家的膚色變得越來越深[2]。
廣州,橙色高溫預警之下,某小學在操場上掛起1700把彩色遮陽傘
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大致可以視作東南西北的代表城市,而在這幾個城市之中,毫無疑問廣州人是皮膚最黑的,這裡的人的面色相對來說也偏黃;
北京和上海的日照比廣州和緩得多,所以人們的面色較白、較亮;
而多霧多雨、素有霧都之稱、日照較弱的重慶,這裡的人面色最白最亮[3]。
這種膚色深淺的差異只體現在經常曬太陽的部位,而不體現在非曝光區(如臀部皮膚)[4],可見南方人並不是天生就黑的,皮膚黑,完全是後天曬的。
2012年7月11日,山東青島第一海水浴場,有人爲了防曬,戴上了“臉基尼”
日照還是導致皮膚老化的主要外源因素[5],太陽曬多了,會讓人看起來比真實年齡要老[6]。
三亞的環境紫外線輻射是瀋陽的兩倍,而三亞男性皮膚老化的風險是瀋陽男性的6倍,女性則達到了驚人的11倍[5]。
可見只要曬多一點點,就會老化很多倍。
1961~2014年中國各地紫外線輻射水平的空間分佈地圖
海拔越高,紫外線就越強烈。在海拔1900米的昆明,人們臉上有比較嚴重的褐色斑[7];
在海拔3658米的拉薩,人們30~40歲就已經普遍存在老化現象,30歲以上的人皮膚的老化程度要比同緯度的紹興提早至少十年[8]。
也就是說,只要生活在對的地方,哪怕什麼保養都不做,皮膚也可以輕鬆地比別人年輕十歲。
爲什麼重慶人這麼白?那是四川盆地的饋贈。
當然,單純因爲紫外線而搬家是很不切實際的,幸好人定勝天,我們還有防曬霜、遮陽傘、太陽帽。
2020年9月1日,西藏當雄縣,小夥的辦公位置在唐古拉山脈冰川上,紫外線很強烈
在經濟發達、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們的防曬意識會比較強,北京人的防曬就做得比寧夏人的要好,人們用的防曬霜SPF值也比較高[9]。這樣的差異,可能會改變、扭轉自然條件帶來的影響。
比拼皮膚水潤,西南可能又贏了
除了膚色外,好皮膚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含水量要高,二是皮脂分泌不能太多[10]。簡單地說,就是水潤之餘,還不能油。
如何才能讓皮膚保持水潤呢?關鍵要看空氣幹不幹燥。
在相對溼度比較低的環境中,皮膚很快會變得粗糙乾燥,在乾燥的環境呆久了,很容易產生細小的皺紋,皮膚彈性也會下降[11]。
而中國哪個地方的空氣相對溼度最高呢?
你可能會認爲答案應該是沿海地區,然而,沿海地區的表現卻很不爭氣,西南某些省市纔是悶聲發大財的那個:
中國各省市的日均相對溼度統計圖(單位:%)
當然,自然條件並不是全部,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長春的冬季漫長、寒冷乾燥,氣候條件比很多南方城市要惡劣,但正是因爲冬季嚴寒,這裡的人戶外活動時間較少,對寒冷乾燥的防護也更爲嚴密,加上居住條件完善、室內環境適宜,所以長春人的皮膚水分狀況反而要比蘇州、長沙等地的好[7]。
2020年1月3日,長春,冰雪大世界。長春的冬天乾燥嚴寒,冰做的房子數月不化
想要讓皮膚光潔有彈性,除了改善生活環境、多多保溼之外,還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吸菸。
吸菸會降低皮膚中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含量,讓皮膚早早失去彈性,和紫外線一起合稱毀容二寶。它對面部皺紋的貢獻甚至比日照還大[12]。
在中國,最愛吸菸的是西部地區的人,寧夏銀川人的吸菸率可高達49.8%。而南方省市也不遑多讓,很多地方的吸菸率可以達到40%以上[13]。
遼寧瀋陽,暮色中,採冰工人們在工作的間歇中點燃了香菸,驅趕倦意
而值得稱讚的是東部的城市,吸菸率一水兒的低,大都徘徊在20~30%之間[13]。大家保持這個勢頭,努力努力,沒準就可以超越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西南地區了呢。
油光和痘痘,就是皮膚的末日
好皮膚水潤有彈性之餘,還不能太油。那麼,哪個地方的人皮膚最油呢?
精神壓力會促進皮脂腺的分泌[14],首都人民可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有調查發現,北京女性的皮脂分泌水平是很多二線城市女性的兩三倍。儀器檢測數據顯示,瀋陽女性的皮脂分泌平均值爲50.1,哈爾濱只有32.9,成都爲27.3,蘇州爲26.1,而北京居然達到了100.1[15]。
這種看起來油光滿面的妝容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皮脂分泌太旺盛的話,不僅看起來油膩,還容易爆痘[16],這樣皮膚再白皙再水潤都沒用。
我們常說的痘痘其實就是痤瘡,它極爲常見,是影響人們皮膚外觀的最主要病因。
絕大部分人都得過,都知道痘痘出現在自己臉上的時候有多痛苦。
它的發病也呈現出鮮明的地域差異,依然是南方比北方嚴重[17],其中華南地區的爆痘率更是全國第一[18]。
華南人太慘了,什麼好處都沒撈着。
2020年7月25日,廣東汕頭,社區義工隊免費派發涼茶,藉此“下火”
而西北地區,雖然身在北方,但是人們長痘痘的概率也很高,在全國範圍內僅次於華南地區,這可能和少數民族的比例較高有關。
和漢族人相比,少數民族更容易長痘。舉個例子,在北京、杭州等地方生活的新疆班非漢族學生(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的痤瘡率就明顯比漢族同學高[19]。
那麼,全國最不長痘的地方在哪裡呢?
還是西南地區。
2016年,西南地區穩穩地拿到了全國大學生痤瘡率最低的寶座,豔壓緯度最高的東北地區[18];
2019年,四川地區的痤瘡患病率明顯比雲南、甘肅等地低,還不到江蘇地區的一半[20]。
就東亞範圍來說,韓國的長痘情況和我們差不多[21],唯獨日本的痤瘡患病率特別低[22],這可能與他們清淡的飲食、規律的作息有關。
而川渝地區氣候炎熱、口味也相當重,人們的皮膚卻還是那麼好,酸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好的表現,是因爲這裡大概集全了所有皮膚好的要素——紫外線弱、緯度適中、相對溼度高,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但壓力又沒有一線城市那麼大。
看來,逃離北上廣深,又多了一個理由。好了,說完了,川渝地區的朋友,你們可以自己退羣了。
[1] Flament, F., Francois, G., Qiu, H., Ye, C., Hanaya, T., Batisse, D., … Bazin, R. (2015). Facial skin pores: A multiethnic study.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8, 85–93.
[2] 崔浣蓮, 李官躍, 劉曉英, 趙華, 李俊發, & 羅豔琳. (2012). 三地區人羣600例皮膚顏色調查. 中華皮膚科雜誌, 45(12), 891–893.
[3] 王鴻謨. (2006). 中國四大城市女性面色數字化規律研究. In 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診斷學術會議論文選集.
[4] 劉瑋, 王學民, 賴維, 李利, 張萍, 吳琰瑜, … 陳力. (2005). 四城市407例女性皮膚顏色測定和分級. 中華皮膚科雜誌, 38(12).
[5] 高倩, 梅震, 董國慶, 王文英丈莢, 胡立文, 宮慧芝, & 劉揚. (2012). 三亞與瀋陽農村地區人羣手背部皮膚紋理老化配對比較研究. 中國美容醫學, 21(10), 1753–1755.
[6] 陳旭, & 孔佩慧. (2017). 日光照射與中國女性面部皮膚老化的臨牀徵象_對錶觀年齡的影響.pdf. 中華皮膚科雜誌, 50(8), 621–622.
[7] 趙毅, 賀妍婕, 杜幹, 陸雪丹, & 孟婉婷. (2015). 中國不同區域城市居民皮膚水分調研. In 中國上海第四屆全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專題學術論壇.
[8] 王文英. (2013). 拉薩和紹興地區人羣手背部皮膚紋理老化研究. 中國醫科大學.
[9] 何瑞君, 馬利萍, 董麗萍, 賴迪輝, & 程少爲. (2012). 中國北方地區女性防曬知識和行爲的調查. 寧夏醫學雜誌, 34(12), 1256–1258.
[10] Cheng, Y., Dong, Y., Wang, J., Dong, M., Zou, Y., Ren, D., … Liu, W. (2010). Moisturizing and anti-sebum secretion effects of cosmetic application on human facial sk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2(1), 81–81.
[11] Goad, N., & Gawkrodger, D. J. (2016). Ambient humidity and the skin: the impact of air humidity in healthy and diseased state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30(8), 1285–1294.
[12] Farage, M. A., Miller, K. W., Elsner, P., & Maibach, H. I. (2008).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in skin ageing: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0(2), 87–95.
[13] Yang, T., Barnett, R., Rockett, I. R. H., Yang, X. Y., Wu, D., Zheng, W., & Li, L. (2015).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liance on the tobacco industry on current smoking in China. Health and Place, 33, 159–171.
[14] Tanida, M., Katsuyama, M., & Sakatani, K. (2007).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stress-induced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and skin conditions: 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Brain Research, 1184(1), 210–216.
[15] 朱威, 連石, 李遠宏, 陳洪鐸, 楊子良, 錢伯源, … 楊發枝. (2005). 中國五城市1797名婦女面部皮膚觀察. 中國皮膚科雜誌, 38(6), 383–384.
[16] Youn, S. W. (2010). The role of facial sebum secretion in acne pathogenesis: facts and controversie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8(1), 8–11.
[17] Li, D., Chen, Q., Liu, Y., Liu, T., Tang, W., & Li, S. (2017). The prevalence of acne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7(4), 1–11.
[18] 楊婷婷, 邵明娟, 石羣, 謝士娟, & 楊慧. (2016). 關於全國大學生痤瘡發病率及影響因素的調查. 臨牀醫學研究與實踐, 1(1), 51, 69.
[19] 鄭玲玲, 王文格, 孫錚, & 於德和. (2016). 潞河中學新疆班學生痤瘡發病因素病例對照研究. 山西醫藥雜誌, 45(4), 399–401.
[20] 王續霏, 王媛媛, 朱李婷, 王珏, & 王瑋. (2019). 我國部分地區痤瘡患病比較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19(42), 301–302.
[21] Park, S. Y., Kwon, H. H., Min, S., Yoon, J. Y., & Suh, D. H. (2015).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childhood acne in Korea: A cross-sectional community based stud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40(8), 844–850.
[22] Torii, H., & Nakagawa, H. (2011). Long-term study of infliximab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laque psoriasis, psoriatic arthritis, pustular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erythroderma. Journal of Dermatology, 38(4), 3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