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纔會“靜下來”

記者 張文凌/攝

兩張報紙,整個世界。雲南大學附屬中學星耀學校高二理1班和理2班的同學們,從每天5分鐘的讀報裡,“發現了這個世界絕對不止一個樣子”。

今年9月升入高二以來,雲大附中星耀學校理1班和理2班訂閱了《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兩份報紙。語文教師熊芳把講課的權利交給學生――每天語文課用5分鐘的時間,由一位同學站到講臺上,用PPT播報、講解一篇報道,然後全組同學進行點評。“從家國大事到柴米油鹽,無一不在同學們的討論範圍內”。

語文課在熱烈的討論中很快就過去

11月12日,高二理2班的語文課由劉桐宇秦藝萌劉宏陽擔任播報員,他們分別播報了3篇報道:《人民日報》11月5日的《鳳頭燕鷗守護者》,《中國青年報》11月5日、11月6日的《65.6%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和《補上生態欠賬 讓“京津綠肺”七裡海自由呼吸》。按照熊芳的課堂安排,3位同學播報完後,同組的其他5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標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保護我們自己”“環境帶動經濟,責任決定意識”“守衛淨土,並育萬物”“當斷則斷,改革重生,不向生態欠賬,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視頻普遍,科學合理才最重要”。

接下來,是這一組同學對當天新聞播報的自由評點。

金怡辰認爲秦藝萌播報的PPT裡製作圖表和思考,提取文章信息,一步一步引導同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很像高考的材料閱讀題,對我們做題和學習方法有很大幫助”;楊梓然認爲劉桐宇的播報,從瀕危物種燕鷗的介紹到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思維的發散”。但她覺得播報中有一點不足:“標題是鳳頭燕鷗守護者,可以再多提一點守護者堅守的內容。”

當天,在高二理1班,鄧晨韻播報完《中國青年報》9月25日的報道《一些年輕人正在沉默中經受職場霸凌》後,熊芳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後在工作中我們遇到這個問題該怎麼辦?”

同學們的討論異常熱烈,紛紛舉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新人多學習一些東西,不是什麼壞事,要多提高自己的能力”“職場裡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參與胡言亂語”“上司要以德服人,才能凝聚人心”“找上司溝通。如果溝通無果的話,就跳槽,道不同不相爲謀”“年輕人不敢對抗上司、不敢維權、不敢跳槽,是有自己的苦衷。其實很多年輕人生活是比較困難的”。

熊芳進一步提出:“我們在揭露問題、發現問題的同時,要學會解決問題。如果用這一材料來寫一篇議論文,該如何立意?”

同學們再次舉手,輪流說出了自己的設想:“敢於發聲,勇於去做”“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與人溝通”“法律是有力的武器”“法律既保護人,也限制人”……

語文課在討論中很快就過去了,每一位同學發言後,都響起熱烈的掌聲。不少同學沒有搶到發言的機會,只有等下節課。

語文課應該是給學生減壓的課堂

然而,半年前,同學們並不是這麼自如、自信和對答如流的。

熊芳記得,當時,在衆人的注視下登上講臺,不少同學手足無措、面紅耳赤,緊張得忘了詞,不敢擡頭看同學和老師,“像承認錯誤一樣讀完報紙”;PPT的製作或者字很小,或者字很多,或者沒有條理;很少有人主動舉手參與點評,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說話聲音很小且磕磕巴巴。

熊芳心裡着急,但沒有表現出來。她從不打斷同學們的發言,只是說:“真棒,太棒了”“探討得非常開心”“我喜歡你,我喜歡這樣的集體,我喜歡這樣的氛圍”。

她也會做一些點評:“感悟非常到位,但是標題要越簡略越好,集中概括文章的全意。”她表揚同學們的點評“既說出播報中的優點,也說出播報中的不足”,“這是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真誠互助的表現,而不是一味地吹捧、虛假地表揚”。

她讓同學們在報紙上用彩筆勾畫出新聞的重點並批註,要求對新聞內容的概括不超過50個字;她自己付費推出了微信公衆號“讀行者一二”,把學生們讀書讀報的感受以及他們在課堂播報時的照片刊發出來,每篇推文都有大量的家長學生閱讀、轉發、點贊。

同學們的變化出現在高二以後。

過去不會做PPT的同學,現在半個小時內就能完成,並且製作精心講究,層次清晰,主題突出;有的在PPT中插入視頻、動畫,有的製作了圖表,有的添加與新聞相關的圖片。

學生們越來越重視這5分鐘的展示。班上有一個同學專門負責管理音響,他擺放好話筒後紳士地說:“有請今天的主播上臺。”全班報以熱烈掌聲,“很有儀式感”。當第三次站到臺上的時候,同學們不再緊張、窘迫,變得自信、大方、得體、流暢、鬆弛、幽默。臺下的觀衆也沒閒着,他們的任務是提煉新聞標題,和同學分享感悟,點評PPT製作中的優點和不足。

“有時候某個話題討論得很熱烈,我寧願放棄課堂內容,讓學生充分表達,這比我灌輸式的講解要好得多。”熊芳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在播報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報道時,PPT里加入了一些烈士遺物的照片。那天窗外下着小雨,同學們都沉浸在哀悼之情中。

“語文課應該是給學生減壓的課堂。”在熊芳看來,當同學們分享新聞的時候,也是在分享彼此的情緒,新聞給他們帶來了共情共鳴。

報紙是學生最快捷的閱讀材料

熊芳的課堂讀報是從高二上學期開始的。

高二離高考又近了一年。”熊芳說,現在的高考題中,有不少內容來自報紙新聞。《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新聞標題簡潔概括,這與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概括提煉壓縮文段教育目標十分契合。

雲大附中星耀學校高中學生是住宿制,學生不能帶手機進校, “這就意味着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與外界脫離了聯繫”,雖然每天學校有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但學生們忙着做作業,觀看的時間有限。

“我教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學生在數理化的題海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文科班相比,閱讀量顯然是不夠的。”熊芳說,報紙信息量大,是學生最快捷的閱讀材料。

她要求學生播報新聞不超過5分鐘,播報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報紙,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口頭表達能力實際也是作文語言組織能力的訓練,邏輯思維首先來自口頭語言的表達,如果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強了,思辨和寫作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熊芳說。

她發現,每節語文課播報5分鐘新聞,不僅沒有耽誤課堂教學,學生們還越來越喜歡上語文課。每個班的“報童”每天會準時去校門口取報發給大家。

在沒有手機的日子裡,過去“只看見微博裡的熱搜,遊戲中的擊殺數”的學生們發現,報紙上“白紙黑字裡的家事國事天下事,精緻而不失趣味”。

他們關注內容的廣泛,也超過了老師的預期。在微信公衆號“讀行者一二”的一篇推文裡,他們寫下了:“新冠肺炎、抗美援朝、故事屋、國漫、書店、農民畫……天下有多大,我們所討論的範圍便有多大。英雄、白衣、農民、藝術家、運動員、軍人……山河有多寬,我們的心靈便有多寬。”

不少學生把晚自習讀報時間稱爲“安靜的美好時光”。有的學生還把報紙帶回家,讓家長們一起閱讀。

語文課讀報,在家長中也引起了反響。同學播報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新聞時,有家長在微信羣裡說:“熊老師這是在爲深圳的發展提前招募人才。”有的家長則反思自己“閒下來時只會刷視頻、刷抖音,真該向孩子們學習,靜下心來讀報紙”。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 學生纔會“靜下來”

事實上,在雲大附中星耀學校,語文教學的改革實驗不是隻在熊芳的課堂上。

多年來,校長劉衛華常常對老師說:“教師怎樣,學生就怎樣;學生怎樣,國家的未來就怎樣。”他認爲,考試是選拔人才的過程,學生讀書就要參加考試,並考出好成績,但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學生的成長和豐富他們的人生。

在他看來,會教的老師心裡始終裝着學生,不會教的老師心裡只有教案;會教的老師爲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不會教的老師千方百計讓學生配合自己;會教的老師期待學生潛心讀書後的深度思考、獨立見解,不會教的老師滿足於摘取文本的對答如流。

在校長寬容開明的教育理念下,高中語文組的老師紛紛“利用古今中外和身邊一切資源”開展語文教育。

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昆明市學科帶頭人趙海雲把郵票、書畫卷軸、《民國老課本》、電影、音樂、巨幅的《顏勤禮碑》拓片帶進課堂;他的每週“相約星期五”,開設了10多年。這個把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確定講演主題的活動,鍛鍊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不少學生上大學、工作後,參加演講、面試,“因爲有‘相約星期五’的底子根本不慌”。

“語文課成爲學生心靈深處最溫暖的記憶,是老師的成功、學生的福祉。”趙海雲說,在應試這條路上,“老師很忙、壓力很大,不敢放學生和自己一馬”,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似乎只剩下一條:“考試成績怎麼樣?”語文教師是在和世俗觀念“搶”孩子,是在與狹隘的功利主義與利己主義“拔河”。

但是他認爲,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得“語文學習天然就該是有情有趣有意思的”。即使是應試,語文課堂也應該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生活味。

“在你的語文課堂裡,應該有你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吃過的虧、受過的傷,有你對語言文字的熱愛、有你對美好事物的眷戀與欣賞,有你對社會人生的正能量,有你的愛好特長,有你對下一代的憧憬與培養。”趙海雲說,每天面對充滿期待的幾十雙眼睛,老師們應該靜下來,理理浮躁的內心,等等從教的初心,想想淡忘的師心。只有老師自己先“靜下來”,學生纔會“靜下來”。

記者 張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