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

今年11月舉辦的2020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農作物植保員決賽現場。  顧 媛攝

12月10日,廣西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直播銷售甘有琴(右)在直播銷售金橘。  甘有琴供圖

11月1日,山西省臨猗縣桌逸村果品分揀包裝區內,農民正在包裝分揀好的出口蘋果。  姜 樺攝(人民視覺)

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村民李萌在網上介紹自己家養的蘆花雞。  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隨着現代農業不斷髮展,各行各業不斷助力“三農”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新技術發揮支持作用,農村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區別於傳統農民的新行當,農村人的生活正逐漸發生變化。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爲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農業經理人向輝

種田當上“農業CEO”

在山區長大的土家族妹子向輝是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獲得者,她從事一個新職業——農業經理人,她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010年春節,向輝回鄉探親,在縣城逛超市時瞭解到,超市銷售的水果都是從外地進購的。“如果在村裡發展水果種植,前景肯定不錯。”向輝打定主意。於是,她租賃土地,從浙江引種葡萄品種,大獲成功。

2011年,向輝成立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發展水果種植。但是幹着幹着,2015年,向輝遭遇重大挫折,十幾年掙的錢幾乎全賠了進去。

正在迷茫時,湖北省農業廳在全國農業經理人職業資格證試點單位——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試點性地舉辦了一期國家級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參加培訓後,向輝提高了經營管理能力,拓展了產業發展思維,更新了農業發展理念,成爲一名農業經理人。爲打通市場,她成立農園(恩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走標準化、品牌化農業發展道路,不到兩年實現扭虧爲盈。

經過幾年發展,向輝創辦的合作社種植葡萄、草莓、火龍果、李子、茶葉等1000多畝,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

農業經理人有很多別稱,比如“農業經紀人”“農業CEO”等,那麼到底什麼是農業職業經理人?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農業經理人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農業職業經理人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從事農業生產組織、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

或許有人會說,農業經理人只不過名稱有些新潮,都還是指那些“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業技術人才。其實不然,農業經理人不僅是稱呼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是能夠引導新型農業健康經營、高效發展的善經營、會管理、懂市場的複合型技能人才。

在向輝成立的合作社,種植、加工、銷售、休閒觀光是一體的,農民可以在基地裡學種植、在工廠學加工、在市場學營銷、在平臺電商,實現學得好、用得上、能致富的目標。

前些年,農民邱中明嘗試種植月季花,但由於不掌握技術,沒有銷售渠道,並沒有多少收入。2018年,邱中明報名參加向輝舉辦的農業經理人培訓班。授課老師針對他的實際情況,從種植技術和經營模式上分別指導,建議他把月季花加工成精油、純露,同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現在,他的花場有花看、農場有蜜採,遊客來了有精油當伴手禮,一年盈利10多萬元。

農業經理人要能聚合發展,把農戶鏈接到大市場。

“山區缺的不是產品,而是商品,缺的是把農戶連接到大市場的通道。爲了讓產品有個好市場好價格,公司成立了電商銷售部門,線上全覆蓋。”向輝說。

2020年上半年,向輝的公司僅在832銷售平臺出售藤茶、蜂蜜、茶油等農產品就達1500萬元。

向輝這樣的農業經理人還有很多。《農業經理人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當前農業經理人從業人員預估超過286萬人,遍佈在全國各地的鄉鎮和村組。

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專家委員會專家彭瑜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隨着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走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促成了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專業化,造就了農業經理人這個羣體的出現。

彭瑜認爲,作爲新職業,農業經理人的確立對建立培養高素質農民制度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一方面,農業經理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適度家庭農場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爲服務對象,以薪酬和分紅爲收入來源,具有明確的社會分工與職業活動領域,是高素質農民的領軍人物;另一方面,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現階段農業經理人有可能按行業或管理服務專業化的路徑細化職業分工,成爲農業生產領域中難以替代的職業羣體。

無人機植保員袁寧

玩得了高科技也下得了地

裝藥、起飛、噴灑,在飛手的遙控指揮下,植保無人機的螺旋槳高速旋轉,“嗡嗡”地飛向稻田上方,時而低空穿梭,時而空中懸停,所經之處灑落一層薄薄的藥霧……

這樣的場景,對於“90後”小夥袁寧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因爲他的工作就是在田間地頭,通過無人機爲農作物精準噴灑農藥

袁寧是湖北省宜昌市農田管家植保專業合作社的一名無人機植保員,他的職業是無人機駕駛員,也是農作物植保員。

袁寧出身農家,從小就看着父母在地裡辛勤耕作,每到要給莊稼打藥的時候,父母頂着烈日,揹着幾十斤的噴霧器,在地裡艱難地行走。那樣的艱辛,在袁寧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在,長大了的袁寧,能通過無人機技術和植保技術的融合,爲傳統農業插上“翅膀”。

在袁寧看來,相比傳統農耕模式,他們這些飛手,只需一架無人機空中作業,從播種到施肥,再到打藥,植保都能完成,一系列農業操作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

不過,要想當一名無人機植保員並不簡單。

首先要懂得農業知識,其次還得熟練掌握無人機技術,並把二者結合起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飛防的要求不同,無人機的高度、飛行速度還有農藥的選擇和配比,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的防治效果都會打折扣。”

因爲專業技術嫺熟,在今年11月舉行的2020年全國農作物植保員大賽上,袁寧獲得由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全國農業技術能手”稱號。

剛開始當無人機植保員時,很多農戶不認可這個新鮮事物,袁寧也帶着無人機在各個鄉鎮做示範試驗,效果出來了,訂單才越來越多。

袁寧認爲,相比傳統植保,無人機植保的好處很多,比如傳統種植中,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時有發生,通過專業化統防統治,可以科學選藥、精準施藥、安全用藥,促進農藥減施增效和利用率的提高。

在湖北宜城,李大爺和他的侄子一起承包了300多畝地,每年到給莊稼打藥的時候,他都爲請不到人工而發愁,因爲施藥最佳期就只有很短的幾天。

“我們以前下鄉宣傳時貼過傳單,李大爺就給我們打了電話。我們用無人機完成植保,李大爺跟在一邊給我們指他的地塊就行,不用動手。300多畝地一天就作業完了,省時省力,還安全。李大爺高興地說,價格比人工還便宜,又不踩踏莊稼,而且打得均勻,真是太好了。”袁寧說。

近年來,在農業科技與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中,植保無人機獲得快速推廣應用,像袁寧這樣的專業植保飛手也越來越多,正是因爲他們的加入,更多農戶的雙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空中植保也讓田間的農作物茁壯成長。

茶園管理員鄭爲銓

生態鏈的眼光管好茶園

“茶園秋冬季管理很關鍵,將直接影響到來年茶葉產量,該季管理主要是修剪、施肥,要使用有機肥。”在福建福鼎,福建畲依茗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爲銓是最早拿到茶園管理員證書的茶人。在他看來,一個合格的茶園管理員不僅要會種茶,更要學會以草治草、以蟲克蟲、花海隔離。

種茶就種茶,爲什麼還要當個茶園管理員?這樣的管理員,跟普通茶農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要從鄭爲銓和父親的一場爭執說起。那是在2016年,鄭爲銓的茶園遭遇了毀滅性打擊:一場嚴重的病蟲害,幾乎在一夜之間要毀掉整個茶園。怎麼辦?鄭爲銓與父親意見不一致。

在保住眼前收成與堅守做生態茶園的初衷間徘徊之際,他參加了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舉辦的“初級茶園管理師”暨“新型茶農”培訓班,讓他大開眼界,使他的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並堅定了做生態茶園的信念。於是,他踏上了生態化種植的旅程。

從那以後,鄭爲銓按照所學的知識,不斷鑽研和實踐科學治蟲護園技術。第二年,科學治理成效逐漸顯現,茶園開始抽新芽,慢慢出現生機,父親也恢復了信心重新回來打理茶園。

幾年來,鄭爲銓的體會是,茶園管理員是一個持之以恆把技術運用到現實種植管理中的重要踐行者。茶園管理員首先要懂得茶園與自然是一體的,樹立做生態茶園的意識,在這個基礎上,要了解茶樹品種與品質、茶園開墾與種植、水土保持及生態修復技術、茶園灌溉與灌溉設施、茶園引種遮蔭樹及植物多樣化在害蟲防治上的應用等知識。也就是說,茶園管理員要學會對茶園生態鏈進行科學管理

“比如出現了雜草,茶園管理員就不能急着去除草,而要研究看看是什麼草、能不能以草治草,綜合判斷後才提出治理方案;再比如說土壤施肥,應採用什麼樣的微生物肥,還有茶園的朝向與開溝朝向的選擇,風林帶與遮蔭樹的作用及選擇等,都有很多的科學道理在裡面。”

“現在,福鼎也有很多茶園管理員了,我們經常一起分享茶園管理的知識,研究如何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術對茶園進行科學管護。”鄭爲銓說。

如今,鄭爲銓公司的茶園佔地2000多畝,茶園沿着山坡起伏,每到採茶時節,到處都是揹着揹簍的採茶人,他們步履輕盈,動作嫺熟,不停地摘取嫩葉,構成一幅流動的畫卷。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鄭國建告訴本報記者,茶園生態化對中國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從茶園到茶杯”還是“從茶杯到茶園”,在茶產業鏈和追溯體系中,茶園管理始終是重要一環,是茶產業的基礎。我們希望通過茶園管理員這一工種的職業化,讓更多人認識到茶園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將科學、先進的茶園管理方式與技術傳播出去,實現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目的,讓廣大茶農、茶葉企業和消費者受益,進而促進整個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直播銷售員甘有琴:

做起直播的農民“網紅

“大家好,我是‘巧婦9妹’,歡迎老鐵們在直播間下單啊。”當下,正值廣西水果銷售旺季,每天,甘有琴都要以“巧婦9妹”的網名,做上一兩場直播賣貨。

靠着在直播間銷售農產品,甘有琴這位廣西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的普通婦女,不僅當上擁有1000萬粉絲的網紅,還幫家鄉銷售農產品,她的最高紀錄是在一夜之間賣空了15萬斤的滯銷芒果。在今年10月她還受邀走進國新辦的發佈會,參加以“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爲主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

39歲的甘有琴,就是這樣一個拿得了鋤頭、玩得了直播的農民“網紅”。

甘有琴清楚地記得2017年5月19日,正是這天,她給學習視頻專業的侄子當模特,拍攝了第一條視頻,內容是展示製作肉蛋撻。因爲是第一次面對鏡頭,當時甘有琴很緊張。“只要相機一對準我,我就不會說話了。5分多鐘的視頻,拍了整整一下午,還講得磕磕巴巴。”甘有琴沒想到的是,這條視頻很受網友歡迎,沒幾天時間就有20多萬人觀看,“比我們一個鎮的人還要多。”

慢慢地,甘有琴對短視頻有了興趣,家鄉的特色美食、田間地頭的農活、自創的料理……這些農村生活的日常,用“巧婦9妹”的網名上傳到平臺後,吸引了網友的目光。再後來,甘有琴開始嘗試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

起初,村民們對於甘有琴拍視頻的行爲是很排斥的,他們覺得一個農村婦女整天拿着手機拍這拍那的,很不能理解。這樣的態度真正有了轉變,是在甘有琴做了電商以後。

“以前我們都是用傳統的方式去種植和銷售,白天摘果,晚上拉到批發市場銷售,既辛苦還收益少。現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讓農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甘有琴說。

2017年10月,甘有琴的網店開始預售當季水果,原本她想着能賣出一兩萬斤就很高興了,沒想到預售掛出去一個星期,訂單一路飆升到近10萬斤,“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後來,我就跟村民們商量,把他們的水果一起賣了出去。”

甘有琴說,現在,白天摘果,下午就可以把這些水果打包發到全國各地。不僅她自己種的水果不愁賣,村裡的水果也都有了銷路。看到這樣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承包果園,因爲這比他們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高很多。

正是靠着這些網絡“帶貨力”,2020年“巧婦9妹”通過電商幫助家鄉銷售農副產品800多萬斤,產值3000多萬元。

隨着平臺粉絲購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周邊村民的電商銷售越來越迫切,甘有琴還依託靈山縣天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公司+網紅+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帶動模式,培育發展“巧婦9妹”加盟農產品基地280多個,其中2000多家農戶共1.5萬餘畝果園成爲“巧婦9妹”合作致富果園。這些農產品生產基地,由於加入了電商供貨行列,成爲不愁銷不愁賣的致富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