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符號轉換 夾縫中突圍

國民黨多名青年改革委員認爲國民黨不應糾結過去歷史,呼籲黨內揚棄對九二共識的爭論。(本報資料照片

在國民黨改委會結論將提出的兩岸新論述中,不少敘述都變得較爲委婉,設法將有爭議的敏感「符號」,換一種方式表述,並以中華民國爲最後依歸。時而用抽象概念闡述九二共識,或以「求同存異」概括「一中各表」,要在紅綠的兩岸夾縫突圍

國民黨對新論述中的「九二共識」,不再用「一定要民進黨吞下去」的強勢態度,而是先強調兩岸官方協商的重要,更直白意思就是,「如果民進黨有辦法與中共找到新的對話基礎,我也不反對,但在找到之前,九二共識還是可以參考」,國民黨立場不變,但態度已調整

又如「一中各表」,國民黨不再拘泥於文字,更着重於如何實踐,並對「求同存異」加強闡述,讓陸方對兩岸「存異」及臺灣對「求同」都放心。這其中的核心,就在「中華民國」,紅藍在中華民國存異,藍綠也應在中華民國求同。

國民黨的邏輯推演就是:有中華民國,纔有《中華民國憲法》,纔有九二共識,纔有兩岸官方協商;反過來,在沒有新的兩岸共識可讓兩岸官方重啓協商前,九二共識仍有其價值和必要。

國民黨主張「和中親美」,在歷經陳水扁被美前總統小布希視爲「麻煩製造者」後,馬英九高舉九二共識的作法,在當時符合陸美期待,創造了兩岸和平紅利,又與大陸達成外交休兵默契,2015年的馬習會,甚至讓九二共識國際化

然而,如今的中美關係早已回不去,不只對抗加劇,還升高到文明衝突,許多中小國家都被迫選邊站。國民黨此刻推出的「九二共識2.0版」,在如今的中美「新冷戰」結構,是否還能繼續左右逢源,也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