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企夾縫中求生存

改革開放40週年以降,爲大陸經濟增長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卻面臨經商環境的艱困而必須殺出一條血路,或是找出企業商機且持續經營途徑筆者實際田野調查訪談不少民營及小微企業主,發現美中貿易戰前的國進民退趨勢,倘若搭不上國營企業巨頭供應鏈列車,就已讓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更尤甚者,乃美中貿易戰之後讓專攻外貿的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經商現況更是雪上加霜。

民營企業主寧可資金放在房地產增值,也不願投入實體經濟虧損的現象也蔚爲風潮,企業主不想發揮企業家精神,創新與創意的投入就會減損,整體上對實體經濟發展實在弊大於利所幸,大陸各級商務部門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各項針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措施紛紛出臺,例如:減稅降費、定向降準、降低利率、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改善營商環境等,這些措施給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一個更加彈性的發展環境,推動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

優惠政策措施的出臺,絕對不會讓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從此一帆風順,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還面臨哪些挑戰?最大的挑戰乃是稅務問題。作爲民營企業主,遇到稅務問題會面臨4項困擾:首先,是稅負高,交完25%的企業所得稅,還要交20%的分紅個稅,綜合稅負高達40%;其次,是缺票,真實業務卻沒法取得進項票,則要全額繳納增值稅也不能買發票避稅;第三,是社保入稅,社保歸稅務局徵收後,全額繳納社保費用,公司經營的人力成本偏高;最後,公司內部的財務會計既非稅務師,也不是稅務律師,涉稅問題複雜超出經營團隊的理解。

此外,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究竟如何節稅?也是一個大哉問,企業合法節稅的門路和規範不少,民營企業主要是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公司節稅的作法通常有兩項:第一,利用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將企業註冊到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稅收優惠區,例如在西部或者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地區;第二,轉變經營模式,註冊個人獨資企業,可以享受覈定徵收,總稅負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嚴格來說,雖然面臨國進民退及貿易戰的內外陰影之下,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仍然會在政策、資源、環境、資金、服務等方面,得到政府最大力度的支持,意即所謂的政策紅利

倘若環境好、氛圍好、服務好,因此,創業人會越來越多,創新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就很難在市場立足。

大陸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所面臨的經商環境日益艱困,其實可以給予臺商轉型升級一些啓發:即便勉強維持,也會越來越難過,越來越無法生存。這就是競爭帶來的壓力,市場面臨的挑戰。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將很難適應新的環境。

一般來說,大陸已逐漸揮別世界工廠的繁華年代,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業已無法依靠低端製造、來料加工等賺取一些加工費、取得「毛三道四」的微薄利潤,企業要逐步轉向創新,轉向提高勞動生產率,轉向向技術管理效益,轉向做出產品、服務品牌。否則,很難再在競爭中、特別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先機。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必須把技術、人才、產品、管理、服務等全部放在適當的位置,此乃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臺商在大陸市場的轉型升級的道理,亦復如是。

(作者爲智庫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