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國夾縫中的選擇
(圖/新華社)
尼泊爾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國界的北邊是中國,其餘的國土都與印度接鄰。該國地處內陸,以擁有世界第一高峰的聖母峰而知名,佛教聖地釋迦牟尼佛出生地藍毗尼也在境內。傳統上以農業經濟爲主,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海外移工的匯款成爲支撐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一種無聲的存在,由於被夾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當中,除了2015年發生大地震釀成災害而佔有媒體的版面,是登山客、朝聖者的觀光旅遊目的地之外,幾乎不受到世人的關注,因此被稱爲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國度。
來自尼泊爾博卡拉的作家阿米許.拉傑.穆爾米,寫下了《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一書,記錄了喜馬拉雅山區族羣的生命經歷,搖盪在中國與印度的權力拔河,強國夾縫中的內陸小國該往何方尋求出路?
2020年6月,卡拉帕尼發生領土爭議,印度責怪尼泊爾引起局勢緊張,此時的尼泊爾開始敢於爲自己發聲,與中國的關係也日漸加深。這反映了一個新的現實:南亞的權力局勢已經在重構,爲中國騰出了空間。
尼泊爾轉而求諸北方,這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事,尼泊爾與中國的連結有着奠基於佛教的深厚歷史淵源,可追溯至西元紀年早期。印度在2015年對尼泊爾展開非正式的封鎖,給了尼泊爾與印度分道揚鑣的動力,但尼泊爾早就渴望與北京深化關係,以反制印度具有壓迫感的親近。在中國對南亞和全球不斷漲大的野心之下,尼泊爾如今有了一個新的重要雙邊夥伴。尼泊爾人正靠着中國的幫助打造通往現代性的路,不只在偏遠的邊界如此,在城市裡亦然。
這書也大幅度改寫了晚近大衆對於尼泊爾對外關係軌跡的刻板看法,在兩塊巨石之間,在戰爭與和平當下,尼泊爾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也不是尼泊爾。
換個場景看前總統馬英九率大九學堂青年一行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這是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前總統首度在大陸與中共領導人見面,「馬習二會」再度寫下歷史新頁。習近平對臺喊話,標誌大陸對臺政策迴歸「求同存異」的務實路線。新華社的通稿原文中,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第一次提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
從尼泊爾到北京,從山中的神秘國度到黑水溝旁全球認爲最危險的島國,同樣在強國夾縫中,臺灣人民該想清楚要往何方尋求出路?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