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馬英九大陸祭祖:在國際面與兩岸面的夾縫中前行(周忠菲)

前總統馬英九(中)3月31日抵達長沙,與姊妹們一同走訪母親秦厚修的母校周南實驗中學。在校史館內,有許多關於秦厚修女士的紀錄,讓馬前總統與姊妹們深受感動。馬英九大姐馬以南(右二)、二姐馬乃西(左一)、三姐馬冰如(右三)也一同出席。(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近日馬英九先生攜30青年到大陸祭祖。大陸表示歡迎。臺灣陸委會雖然「酸」了幾句,批大陸用「馬先生」而不是「前總統」頭銜進行接待,有損「對等與尊嚴」。馬團隊出發時,在機場遭遇綠營民衆「不大不小」的抗議。

整體上,民進黨當局對政策的行使,捏拿在依據《兩岸關係條例》依法批准的尺度上。綠營的宣傳機器,也沒有如過去那般「鋪天蓋地」。本文提出,馬英九赴大陸祭祖,是在國際面與兩岸面的夾縫中前行。在時間選擇、程式安排上,出現一個「非常有用的巧合」。

其一,時間節點的「巧合」。

3月27日,馬英九啓程前往大陸,預計4月7日返臺。3月29日,蔡英文「訪問臺灣」中美洲「友邦」瓜地馬拉和貝里斯,「順道」路過美國,在洛杉磯同美國國會衆議院議長,共和黨人麥卡錫會面。麥卡錫「訪臺」一事,算是有了「下文」。

由此,民間出現一種看法,認爲這是重演「雙英論壇」,認爲馬訪大陸在時間安排上的「巧合」,是替蔡訪美打掩護,「有意無意」之間,降低了外界對蔡「臺獨」挑釁行爲的關注。成爲「擋風玻璃」。

也有看法認爲,除祭祖之外,馬的大陸行,主要是爲國民黨重返執政「打工」。國民黨舉行第20屆第4次「全國黨代表大會」時,用「護臺灣,保民主,拚未來」爲主軸,取代了原來的「革新團結,重返執政」。在一連串的「內訌」與重新設計之後,現在國民黨進入爲實現「世代合作,組織再造」,確定問鼎2024年大選爲政治目標的關鍵時期。爲此還在美國新增設了辦事處。馬對時間節點「巧合」的運用,用心是提升國民黨政治影響的「有用性」,是政治人物屬性之必然。

其二,國際面出現變化

馬英九大陸行背景中的一個現象,是最近美國對華政策的「政治正確」,出現「糾偏」的端倪。這是另一個「巧合」。

拜登政府目前的壓力,主要來自黨爭、金融和債務危機,以及地緣戰略方面,由於中國在區域內和跨區域方面影響力的提升,帶來的壓力。如俄烏戰爭背景下的中俄互動、中國斡旋下的沙國與伊朗建交帶來的中東局勢的變化。這對美國與中國全面競爭的戰略產生了影響,拜登對華政策出現「減少陰謀」,更多「依靠陽謀」行事的傾向,一些端倪已浮現。

根據大陸《環球時報》報導,3月20日,美國財長和貿易部長先後表態,希望訪問中國。3月22日到25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國務院新成立的「中美事務協調小組一位元成員,低調訪問上海、北京、香港,參加了與大陸專家學者的座談。

與俄烏戰爭以來,拜登政府在中美關係中不講規矩、不按邏輯,以陰謀詭計爲主軸的行事風格相比,這些端倪發出的資訊,可解讀爲強硬對華「政治正確派」的「稍許收斂」,或者說「反思」。畢竟,裴洛西「硬闖」臺灣後,中美所有軍事聯繫已經嘎然中斷,中國發出的信號說明,如果拜登政府不尊重競爭對手,不講國家間誠信,這種做法持續下去,必然會演化成中美之間在臺海的軍事衝突。就不會像「導彈打氣球」的結果那樣簡單。

三、在國際面與兩岸面的「夾縫」中前行

由此,形成臺灣問題處在國際面與兩岸面的「夾縫」之中的狀況。美國繼續拱火俄烏戰爭,以對「臺灣牌」的升級、強化爲手段,以配合其全方位遏制和壓服中國的目標。兩岸關係進入一個特殊階段。

從民進黨的決策看,島內高呼不能「疑美」,強調民進黨必須保持「政治正確」,在於表示其「親美抗中保臺」路線不會改變。蔡英文不懼宏都拉斯「與臺斷交」的後果,「執意」行走拉美,在於顯示其「倚美謀獨」的主軸不會被兩岸關係緩和所替代。幾天前,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就特意「直言」,宣稱今年大陸很有可能對臺灣「動武」。

那麼,馬英九大陸性,國際面與兩岸面之間的「夾縫」在哪裡呢?這主要指美國對華強硬出現「陰陽兩手」,兼而有之的端倪。美國以挑起軍事衝突爲目標的對臺政策,發出可能降低中美衝突強度的試探信號。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三月,美國對華政策前官員、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如前美國駐華大使傅立明、前美國在臺協會主任卜睿哲,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等,他們強調,美國一箇中國政策的傳統立場是,在兩岸和平統一的條件下,對臺灣的未來,美國是不持異議的。這意味着和平統一的視窗沒有關閉。當然,這是他們對維護美國利益的理解,這種主張目前只有大約20%左右的影響力。

「巧合」意味着,在島內藍綠混雜,世界亂局的背景下,這些主張的擡頭與馬英九大陸行的疊加,就有了中斷兩岸關係惡化勢頭的作用。

四,結語

目前媒體的報導,集中在馬先生大陸行,只談和平,不提統一。其他議題,除祭祖這一主題外,對其拜訪行程避開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避開北京的萬里長城,拜覲中山陵題字爲「和平奮鬥,振興中華」,訪問南京第二檔案館,突出抗戰與國民黨的歷史貢獻,以及到湖南大學內的嶽麓書院,對青年進行傳統教育等,也多有評論。

本文強調,目前兩岸處於戰爭與和平交織的時刻。外來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勾結「臺獨」分裂勢力惡化兩岸關係。這種內外勾結的特殊結構,加劇了戰爭的危險。

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政策走到需要陰陽兩手,交替調整的時期。因此,一個「非常有用的巧合」所提供的空間,除美國可以用,兩岸關係要謀之在我,要實現和平統一,也可以用。這是本文副標題定爲:「在國際面與兩岸面的夾縫中前行」,含義之所在。

因此,馬英九作爲政治人物,帶團回大陸祭祖,最突出的意義,在於表達兩岸人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對青年人傳承中國文化的期望,對中國人不能骨肉相殘的表白。不過,行程在中華大地,不提統一,確實令人遺憾。這是國民黨在臺灣現行民主體制下,對自身政治價值缺乏自信心所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幸喜的是,對如何精準打擊「臺獨」分裂勢力,大陸已有清楚明白的表述。其震懾作用,歷歷在目(大陸已經就蔡英文過境美國一事,對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發出了警告,堅決反對美方同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反對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和理由,竄訪美國)。至於民進黨當局提出馬訪大陸什麼「頭銜」之類的爭議,其實已經算不上招數。但馬英九還是在中山陵提了「前總統」三個字,可謂看不開。

祭祖是告慰祖先,蒙祖宗保佑,繁衍我華夏支脈。文化在,人心在,兩岸血脈之根,緊密相連,一家人不會漸行漸遠。

令人想起,幾年前民進黨領導人不知奉何方聖旨,到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尋祖」、「尋根」。此種荒唐,混沌,可笑,拙劣。

歷史是螺旋形發展的。機遇在於決斷。國民黨確實該反思了。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