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九合一民進黨遭重挫 「抗中保臺」邊際效應遞減(周忠菲)

九合一選舉失利,蔡英文宣佈請辭黨主席。(本報資料照片)

12月18日,國民黨候選人黃敏惠拿下嘉義市長的席位,2022年臺灣「九合一選舉」,降下帷幕。九合一選舉中的22個縣、市長職位,國民黨拿下14席,民進黨掌握的席位由7個變成5個,爲史上最差。

議員選舉方面,與2018年相比,民進黨有所收益,增加了38個席次(以2018年選舉結果爲主,後來遞補當選的不算),國民黨則減少了28個席次。如果與四年前「韓流」席捲臺灣,國民黨議員席次爆炸式增長的局面相比,今年國民黨的選情,在「藍色蔓延」,「藍進綠退」的情況下,應該說是「熱中有冷」,尚未形成對綠營的風捲殘雲之勢。

其中,臺灣中央選舉委員會將國民黨候選人、無黨籍、民衆黨的候選人,都劃歸泛藍陣營,用藍色表示他們的當選,用綠色表示民進黨候選人的當選。故選舉地圖,呈民進黨「龜縮一隅」的態勢。而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後,由於鄭文燦碩士論文抄襲被臺大撤銷學位,「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將單挑民進黨黨務重任,得以確定。

從政治上看,民進黨展現出其團隊已局部「迴歸正常」的現象,對小英團隊的問責,也將展開。除了「以釋民憤」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配合民進黨2024年選戰需要。

這種局面,似乎不像蔡英文請辭。黃敏惠拿下嘉義市長席位後,美國《華爾街日報》宣稱的,民進黨遭遇「慘敗」,將一蹶不振。也不像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失利局面成定局後,日本《讀賣新聞》閃閃爍爍表述的,「臺灣的本土化進程可能中斷」那樣「不堪一擊」。但美日對九合一選舉的關注,在臺灣內部很少被人提起。

從臺灣內部輿論來看,臺灣的多元政治,決定對選戰的輸贏,利弊得失,存在多種進行觀察和演繹的途徑。至於九合一選舉對2024年臺灣大選的影響,目前做出的一些預測,也是混雜不清,模模糊糊。

原因在於,這些輿論首先是向某些與他們自己的觀念一致的人進行闡述。而不是合理地解釋這次九合一選舉中顯現的一些深層原因,比如民進黨大打「抗中保臺」牌的原因及其後果。

一些評論如:催化綠營失敗的首要戰略原因,是以蔡英文爲首的民進黨,面對地方選舉,拿不出務實的綱領,僅能無意義地反覆高舉「抗中保臺」的口號。因此無法吸引選民投票。此外,民進黨失利最重要的戰術原因,是無法推舉優質的候選人。

又比如,拋出民進黨的黨派鬥爭爲輿論焦點,取代對「抗中保臺」與臺灣安全政策關係的關注。對未來臺灣在西太平洋中的安全地位,在關注度上,也刻意「風輕雲淡」。這些現象,給人以某種「環顧左右而言它」的感覺。

歸納起來,大多數評論將民進黨遭重大失利的原因,歸結於「初選機制崩壞,整體施政引發民怨」的層次(臺灣《遠見雜誌》),或歸結於,這次九合一選舉,不是國民黨的大勝,而是民進黨的大敗。民進黨大敗的情況下,國民黨相對而言,就是大勝(香港中評社)。此類評述,很容易推導出臺灣選民真的患上了安全麻痹症!或者接受如臺灣某些政客描述的認知:「臺灣選民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變得不敏感」!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抗中保臺」、「親美抗中」一體兩面

我長期涉及的研究領域是美臺關係,對島內政治並不熟悉。看過衆多評論之後,試圖力排衆議,給這篇短文擬了一個民進黨的「抗中保臺」牌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標題。核心論點是,民進黨「抗中保臺」,與「親美抗中」是一體兩面,目的就是將臺灣的命運,緊緊地與滿足美國的區域安全秩序需要綁在一起。民進黨這種政策選擇,有利於擴大「臺獨」在島內的生存空間,實現將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對立起來的目的。臺灣付出的代價,是進一步受制於人,進一步失去在區域安全中維持平衡的能力。這對臺灣是禍不是福。

從這個角度看,在民進黨大敗原因的分析中,應該補充的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爲什麼這次選舉,民進黨「抗中保臺」牌,會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原因有:

其一,民進黨「押錯寶」。俄烏衝突帶來重大地緣政治變化,必然傳遞爲對國際和地區秩序的衝擊。中美都做好了迎接衝擊的準備,而美國是把臺灣問題作爲戰略上牽制、遏制以及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於是,民進黨認爲,利用美國外力,利用美臺之間在地區安全上「互爲表裡」的關係,在九合一選戰中,應該繼續打「抗中保臺」牌。這除了可以試探並獲得美國對民進黨的「繼續倚重」外,也期盼通過 「深化民主體制,強化與專制權威主義的對抗,爭取國際支持」。

但對於美國、歐洲和衆多亞洲國家來說,目前他們不存在這樣一個需求。在海峽衝突與危機方面,他們的總體看法還是比較謹慎的。如針對印太成爲大國矛盾激烈交鋒的地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不對中國發動新冷戰。拜登也表示,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對抗。

地緣政治與地方選舉掛鉤遭唾棄

那麼邏輯上,從美國對臺政策來看,在臺灣問題上一種可能的「新思維和新構想」,就是「只要美國不簽單」,民進黨單方面加快「臺獨」進程,就要爲自己行爲的代價「買單」。這次選舉中,中間選民的增加,就是臺灣民衆看到了這種趨勢。蔡英文曾大言不慚地說,「這次臺灣九合一的選舉結果,將引起世界的關注」。結果是民進黨將地緣政治與地方選舉掛鉤的做法,遭到唾棄。

其次,美國因素出現微妙變化。美國對與中國進行新冷戰,失去信心。裴洛西今年8月「硬闖臺灣」之時,正逢九合一選戰拉開帷幕。隨後,美國故意刺激中國在海峽發動戰爭的趨勢出現變化。美國和中國顯示出雙方仍互有需求,出現局部改善競爭關係的跡象。如G20拜習會見和其後的中美防長會談。時間上,在中共召開二十大之際,國民黨還發來賀電。美國期中選舉也投票結束。

以往中美互動的過程中,拜登多次強調「四不、一無意」,這次擴展成「五不、四無意」。增加的最重要內容:一是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這是美國從來沒有說過的。二是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也是新的表態。在「四不」說法的基礎上,拜登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述,如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這也是話中有話。

雖然美國對華政策,依然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陋習,但白宮的這些表態,對民進黨鼓吹的將臺灣納入「反共」陣營,將臺灣視爲西方「反對中國權威主義」盟友的宣傳,顯然不利。

再次,警惕美國繼續通過提升美臺關係,深度介入臺灣政治,謀取巨大利益。一方面,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將更爲激烈,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已7次對臺軍售,臺積電「護國神山」也搬遷到美國。民進黨當局也將按美國的意圖,推行延長義務兵役制;美國還將派駐人員,進入臺灣。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民進黨對於美國的價值,其所謂「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在於挑釁兩岸一家親,要將兩岸民衆,拖入戰爭威脅;要製造中華民族的分裂。對此「魔咒」,必須予以破除。

民進黨當局搞「抗中保臺」,目前遭到了挫折,這與美國在何種程度上「打包票」有關。「臺灣牌」在帶給美國潛在的地區安全與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將成爲帶來海峽巨大風險的「險牌」。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由於民進黨基本盤還在,因此,對這次九合一選舉的深層因素,應該進行謹慎的分析。

香港一個研究機構預測說,現在距離2024年大選還有2年(實際上是13個月),未來臺灣民衆的偏好發生改變,也是常態。華盛頓智庫中美關係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也分析,地方選舉多關注內政而非兩岸問題。不能作爲2024臺灣大選的指標。這些,都是暗示美國因素對臺灣選舉的影響,將不再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