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乙未戰爭「保臺」是抗日 民進黨誤會大了(蕭衡鍾)

蔡英文總統出席乙未保臺戰役127週年紀念活動,刻意曲解了乙未戰爭的本意,其所認爲乙未戰爭的「保臺」,其實是「抗日」。(蔡明亙攝)

1895年發生日本據臺的乙未戰爭,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戰爭,戰爭範圍擴及臺灣全島,波及全臺灣兩百多萬人口,戰鬥從5月29日至11月18日持續了將近半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人,其中包括1萬多名臺灣軍民及日本軍4600多名。

可是,民進黨政府於7月2 日舉辦乙未戰役127週年紀念儀式時,卻曲解了乙未戰爭的本意,殊不知,乙未戰爭的「保臺」之舉所爲的是抗拒日本侵佔,而不是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切割或獨立,本意乃是在於「抗日」,而非「親日」或「降日」,其精神仍然是以身爲一箇中國人爲依歸的。

民進黨政府「保臺」其實是「獨臺」

蔡英文於致詞時指出,乙未戰爭是在臺灣最早的戰爭,感謝在戰役中守護家園犧牲的先烈,他們是歷史上第一批爲保衛臺灣的人,而戰役中除了義勇軍在前線作戰外,也有鄉親援助軍糧援助後勤資源,大家不分族羣團結一致,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保衛心愛家園,蔡英文也希望臺灣民衆可以承繼乙未精神、團結守護臺灣。

出席儀式的臺灣客家事務部門負責人楊長鎮表示,乙未戰爭是臺灣歷史上首場保臺戰爭,從年初打到年尾,如今在127年後總算有處能夠代表全臺灣的紀念場所,是本土文化代表之地,敬佩祖先的「硬頸」,希望往後每年都能在此舉辦隆重紀念活動。

而同時出席儀式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則表示,希望客家精神與臺灣精神能夠代代相傳下去。事實上,乙未戰爭是當時的臺灣人民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外來政權的入侵,在絕對劣勢下仍義無反顧對抗日軍侵佔、保衛家園的義舉,民進黨刻意曲解了乙未戰爭的本意,其所認爲乙未戰爭的「保臺」,其實目的在於「獨臺」。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廷與日本因朝鮮宗主權之爭,爆發了甲午戰爭。短短數月之間,清廷海陸軍皆敗,在內無可戰之兵、外乏可助之國的情況下,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給日本。

5月29日,日軍於基隆澳底登陸後,一路勢如破竹,6月3日攻陷基隆,幾日後唐景崧倉促內渡,日軍攻入了臺北城,「臺灣民主國」名存實亡。6月17日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同時亦積極加強日軍的整備,伺機南下接收。

然而日本近衛師團自6月19日啓程南下後,隨即陷入臺灣攻防戰的泥淖中,在中南部各地遭受到義軍的激烈抵抗。一路往南挺進的日軍,一支循山道大科崁進,嚴重受挫於嘉猷、黃娘盛等人領導的客家抗日義軍;另一路循官道過桃仔園至大湖口的日軍,則嚴重受阻於由丘逢甲部屬吳湯興、丘國霖、徐驤、姜紹祖等人組成的客家義民軍,日軍南進部隊自此遭遇到最嚴重的挫敗。

8月14日苗栗失守後,抗日義軍退守彰化,配合新楚軍和黑旗軍繼續抗日,不再居於抗日軍主導地位,8月31日彰化八卦山之役,義軍統領吳湯興、黑旗軍吳彭年戰死,臺灣知府黎景嵩內渡。

10月7日雲林失陷,10月9日嘉義失陷,10月11日日軍從三面包圍臺南,此時抗日義軍經過4個多月的抵抗,傷亡慘重元氣耗盡,兵力餉彈俱乏,加上抗日軍得不到清廷的支援,「保臺」戰爭已到十分艱苦的時刻。

10月19日劉永福見事不可爲,乘英船至廈門。10月21日,日軍進入臺南城,總督樺山資紀上書回報:「全島悉予平定」。雖然樺山資紀宣佈臺灣全島皆降,但其實臺灣各地的抗日活動仍未停歇,六堆客家自10月11日日軍登陸枋寮以來,前仆後繼頑強抵抗着,直到11月26日火燒莊最終一役。

乙未戰爭「保臺」精神在中國人

由於甲午戰爭的戰場始終不在臺灣本島,因此臺灣人民對於戰況並不知曉,也不知將波及於己,直到條約簽訂後,人民才透過外國洋行得知被割讓的事實。另一方面,清廷並未告知巡撫唐景崧,而是經由唐景崧向其師張之洞請示之後,才得知割臺已成定局,一時之間,全島人民「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儘管唐景崧多次與清廷交涉,但仍無法改變割讓的事實。雖然清廷曾試圖依循俄、德、法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模式,欲再與日本談判保住臺灣,然而列強已有考量不願介入,因此清廷未能如願留下臺灣。臺灣紳民由於即將面臨異族統治的命運,反對最爲強烈,在歷經了一連串爭取朝廷重視、列強支援失敗後,乃被迫走上了自救的道路。

5月25日成立的「臺灣民主國」,雖然號稱爲「民主國」,然而從其年號「永清」(對清廷表達忠誠,誓永爲大清子民)以及「藍地黃虎旗」(表示不敢觸犯清廷龍威)皆可看出,其骨子裡仍然是效忠於清廷的。

當「臺灣民主國」崩解之後,臺北地區的仕紳們,眼見城內呈現無政府狀態,隨處可見燒殺擄掠,治安異常混亂,於是外國洋行、記者以及本地企業家才聯合商議,推派代表辜顯榮等人向日軍輸誠,想要以此來保全自我的身家財產。日軍迅速的佔領臺北之後,原以爲將能輕鬆而有效率地接收臺灣,沒想到一離開臺北城,立即遭遇全臺各地民軍的大力反抗,激烈的對戰造成死傷無數。

日本覬覦臺灣已久

在1879年日本兼併琉球后便劍指臺灣,福澤諭吉(1835-1901)以防衛論的說法認爲想要維持日本、琉球的安全必須佔有臺灣,以福澤諭吉爲首的論者主張不惜用兵也要強力奪取。

福澤諭吉於〈臺灣割讓を指命するの理由〉中便表示:「因此,臺灣屬我榻旁之新聲。爲維持永遠之和平,將之收屬我有,乃日本國之大要務,割取之,誰將以爲非之?我輩非敢以日本之便宜略取臺灣,唯謀我邊境沖繩縣之安全,欲自根底斷絕支那人之野心耳。」

在這種說辭之下,福澤諭吉認爲割取臺灣的行爲是一種邊境警戒的正當防禦。由此可見,日本不但窺伺臺灣已久,甚至認爲奪取臺灣爲日本國防生存所需,而其原因則在於臺灣島的地理位置重要。鑑於臺灣地緣政治重要性,日本人認爲臺灣島是其國防鎖鑰,所以處心積慮要奪取臺灣,至今都還持此論調,認爲臺海鬩牆會危及日本安全。

然而在地緣政治視角下,臺灣島處於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接壤的衝突線上,成了兩國必爭之地,例如唐景崧就認爲臺灣島是中國大陸東南五省的屏障,非守不可,而福澤諭吉也認爲,臺灣島乃是日本、琉球國防安全之鎖鑰,非得不可。顯然地,日本早已覬覦臺灣的地理位置許久。

(作者爲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