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下一個文化自覺的10年 從家庭教育着手

圖、文/張馨

我們的教育,缺少對文化的思考。

建築師姚仁祿在遠見雜誌重提漢寶德先生「藝術教育救國」遺志,以及接連幾個月來陸續在網路上熱烈討論臺灣人的穿着品味匱乏、臺灣學制藝能科目的教育盲點問題,終於,「美感教育」 躍上教育的議論範疇。在全球潮流驅動下,臺灣當下正面臨產業轉型過渡階段文化產業儼然成爲政府重要發展目標,此時越來越多跨領域(非藝文領域)的人士開始檢視臺灣的品味、美感等文化價值。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捫心自問,過去我們教育環節中,有沒有好好的珍視文化?

上個學期,繫上安排我教一門 「文化產業導覽」 通識課,50 位選課學生大多數是大一新生,來自各個科系開學第一天做完課程簡介之後,我問:「自認對藝術文化有興趣的人請舉手!」 有近 9 成的學生默默舉起手來。隨後,我要他們每個人隨機上臺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對於「文化」的聯想詞,再分組讓他們將 50 個詞分類,並上臺分享分類的結果。學生的分享,尤其能有系統的對文化名詞重新歸類及定義,着實令我驚豔。之後,在學生期中的課程回饋報告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於開學第一堂課的文化聯想詞分類印象深刻,其中有不少學生表示過去從未思考過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範圍在哪?」 這樣的問題。

▲ 開學第一天,與大一新鮮人談文化、讓他們對文化作聯想及分類。課堂討論的熱絡,看似文化種子的萌芽,另人格外欣喜。

美感品味的基礎養成,源自家庭

臺灣的學制在大學教育之前,幾乎沒有讓學生選擇老師及課程的機會,而人文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一直以來位居弱勢;在大學教育之後,除通識課之外,所有課程的結構安排來自各系所,在畢業前必修、選修課程皆有學分數的限制。一直以來,我們的學制更重視的是學術上所定義的「專業領域」,綜合型的、創意性的、跨領域的課程顯著缺乏。當產業面臨轉型的時候,高等教育逐漸意識到科系轉型的必要性,於是許多科系紛紛開始更名,然而依舊治標不治本,學生畢業之後進入職場才發現,原來還有好多「學校沒教的事」。不過,某些學習確實也不全然是依靠學校給予的,例如品味或美感的教育。

家庭是生命個體在進入學校和社會之前的早期經驗塑地,而此經驗深深影響個體往後在面對事物時所做出的思考與行動的應對模式,這種透過家庭所型塑的早期經驗,形成了一種承繼關係。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爲,個體的生活風格、文化能力是家庭所給予的,例如居家佈置的質感要求、對藝術家的認識,這些都是因個體早期學習所造成的影響。而實質上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品味,例如購賣衣服、挑選家飾、或選擇飲食,同樣深受個體早期的家庭經驗所致。因此,反觀當我們的產業轉變爲需要具備文化理解能力的 「A型人才」 時,我們才察覺過去學校教育較不重視的藝能科目,其實在家庭教育的環節中也相對受到忽略。

成爲孩子的美感導覽員,共同擁抱自身的文化。

兩週前至美國波士頓旅遊,藉機走訪了波士頓幾個重要美術館。其中前往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簡稱MFA)當天,適逢馬丁・路德・金紀念日(1月的第3個禮拜一),當日開放全體免費入館,於是在上午10點開館以前,美術館外排長龍,並且有8成以上的家長帶着幼年子女前往。入館之後,這些家庭型觀衆盡情的享用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提供的勞作繪畫類的學習資源,或者帶着孩子穿梭在各個展示空間,爲3、4歲的幼小孩子解說德國包浩斯藝術風格、原始古老樂器的彈奏方式、或是埃及木乃伊歷史...。也有家長自發性的組成學習團體,帶着孩子或席地而坐,談論着馬丁・路德・金爭取非裔美國人權的歷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館內親子互動方式,這些父母們不是帶着孩子走馬看花,而是對着幼齡孩子深入淺出的解說藝術文化及歷史,而孩子也會拋出問題讓父母回答,甚至進一步討論及評價。於是,當下的我不禁思考:會不會有那一天,當臺灣的父母帶着孩子上美術館時,皆能成爲自己孩子的導覽員?

波士頓被公認爲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城市其來有自,其作爲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新英格蘭區最大城市,保留了歐洲清教徒移居美洲的古老歷史文化遺蹟,同時作爲美國革命期間重要啓蒙事件發源地,在教育、音樂、戲劇、文學、視覺藝術方面軟硬體發展歷史悠遠。而波士頓美術館作爲全美藏品類型最多的博物館之一的重要美術館,館內規劃出部份展區陳設「美國的藝術」、「波士頓的藝術」,將波士頓之於美國及歐洲繪畫史、工藝史的脈絡對照釐析,我想其中更多的用意在於彰顯他們對自身文化的熱愛與榮耀。

▲ 波士頓美術館內,親子觀衆盡情的享用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提供的勞作、繪畫類的學習資源。

下一個文化自覺的10年,從家庭教育做起。

臺灣已走過原創v.s文創思辨的10年曆程,我深信臺灣即將邁入下一個文化自覺的10年。伴隨着臺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精緻的藝術美感,或是通俗的全民品味,我們可能來不及等待教育制度改革成功,但我們企盼能喚起更多家長的美感意識及文化參與意願,爲孩子的品味及美感奠基。

改變,從生活細節做起。倘若當你願意花一點心思、着手在住家窗臺擺放上一盆綠意盎然的植栽時,相信,你的心已離美感不遠了。

--張馨之,《ETtoday東森新聞雲》撰述副總編輯,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裡莎藝術工作室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