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馬習會五週年研討會」 武裝衝突絕非務實解決歧異選項
▲「馬習會五週年研討會」張競認爲,軍事用兵透過武裝衝突,絕非務實解決歧異選項。(圖/取自張競臉書)
文/張競
本稿件系因受邀參加民國109年11月7日「馬習會五週年研討會」提報所撰稿件;其主旨系在闡明臺海目前軍事活動對峙提升,然就戰略問題而言,軍事用兵透過武裝衝突,絕非務實解決歧異選項。
筆者將運用傳統兵學諸般要項,在涉及臺海各方不斷投注軍備整建武力之際,以軍事戰略專業視角切入,提醒社會大衆與兩岸政治人物,訴諸武力不僅無法解決對立,反將替整個國族帶來災難性厄運,產生無窮後患。前賢曾經剴切陳明,臺海軍事衝突發生與否,開關是由臺北啓動;衝突規模與暴力程度,將由華府決定,但最後在何時落幕,必然是要看北京臉色。
面對軍事衝突壓力,究竟如何採購整建軍備,臺北已如任性孩童般,失去理智走入玩具反斗城,看到所有品項各個都要,但卻毫不考慮如何買單。而華盛頓則如年輕父母慌了手腳,順從地從架上取貨,但不思考淘氣小鬼能否找到地方,讓玩具找到揮灑空間。
▲張競認爲,共軍軍事施壓變成綠營選舉票房加成催化劑,早就是獨派嘲弄北京,並且在綠營所辦各種政治選舉講習中之標準教材。(圖/取自張競臉書)
若打算靠軍事嚇阻或共軍所稱威懾解決兩岸歧異,甚至期待導引政治發展方向,不論是「防獨」抑或是「促統」,事實證明是適得其反。從95年軍事演習到96年在海峽試射導彈開始,直到目前兩岸政治關係冰凍危機蓄勢待發,在此要不客氣地質問,臺灣人心是否愈來愈遠?
共軍軍事施壓變成綠營選舉票房加成催化劑,早就是獨派嘲弄北京,並且在綠營所辦各種政治選舉講習中之標準教材。同時亦成爲綠營主政透過各種教育學程,進行政治教化造成兩岸異化對立時,由對岸所提供之最佳證據。
共軍軍事活動愈來愈接近,請問臺灣社會是因此而屈服,抑或是對北京愈來愈反感厭惡。中共中央是否想通過,到底是誰讓和平統一政策被認爲是跳票謊言,又是誰讓所有爭取臺灣民心政策紛紛落空,講得更明白些,這就是戰術失誤顛覆戰略指導。
採取軍事行動後,必須立即實施目標區偵察情搜,以便進行戰果評估。共軍不斷進行演習施壓威懾,請問戰果爲何?假若愈運用軍事施壓,愈無法達成效果,當預期效果落空,卻腦袋僵化不知調整,最後就會自打嘴巴,當初根本不該承諾和平統一,最後仍要走入動武死衚衕。
▲張競強調軍事意涵,都須產生政治影響(political influence),否則就是毫無效用軍事盲動。(圖/國防部提供)
依據傳統兵學理論軍政因果關係鏈(The Chain of Military Politics Causation):所有軍事行動(maneuver)或作戰殺傷(operational kill),須有軍事意涵(military significance);而此軍事意涵,都須產生政治影響(political influence),否則就是毫無效用軍事盲動。
若想運用軍事手段來約制臺灣政治發展方向,北京最大問題就是未想通下列三項軍事政治辯證關係,所以才製造出臺海軍事困境。首先就是防獨與促統兩者間對立統一關係;其次就是軍事施壓逐漸升級,某個時間點很可能要走上真正動武,此等發展過程所構成量變質變軌跡與變化節點;最後就是和平與戰爭兩個極端思維,將和平視爲「正」(thesis),戰爭定位成「反」(antithesis),經過武裝衝突過程,最後重獲和平當成「合」(synthesis)所具否定之否定聯結架構。
若中共中央與共軍戰略規劃謀士未能理清前述三項辯證規律,吾人就可更不客氣地指出,就軍事武力服膺辯證思維來說,共軍根本未落實對臺用武思想準備。
批評北京後,回頭自我檢討臺北;最近臺灣社會因爲「終戰指導」被污名化成投降失敗主義而紛擾不休,但無人指出「終戰指導」不過是整個「戰爭指導」其中部分環節,而中華民國對臺海可能開戰,究竟是否存在戰爭指導?是否思考過北京對臺若是動武,其所持戰爭指導爲何?
▲張競認爲「留島不留人」思維,跟當年日寇對臺又有何差別?。(圖/CFP)
戰爭指導始自戰爭目的與使命,請問臺海究竟爲何開戰,再對北京問得更直接些,此戰爭衝突若爲追求統一,究竟是要臺灣這個島,還是要臺灣人這些同胞?假若不將臺灣人當成統一目標,嘻皮笑臉地說出「寧可島上不長草,也要拿下臺灣島」,這種「留島不留人」思維,跟當年日寇對臺又有何差別?
北京若對比馬關條約與中華民國所簽訂對日和約,應當看出對中華民國與日本兩者來說,那個政權眼中只有臺灣島,根本就無意接納臺灣人,或是確認其身分,而那個政府高度重視臺灣人國籍歸屬,而且在和約中明確加以規範。
假若北京只要臺灣島,根本不在乎臺灣人,臺灣人就是異族,臺海開戰就是須打到底之亡國滅種戰爭。假若北京能說出,臺灣島或可割捨,但臺灣人是一個都不能少同胞,臺灣人自然就會將臺灣島順便帶回家來。但這個最簡單道理,北京在草擬對臺戰爭指導時,是否能夠真正想得通,實在令人懷疑。
依據戰爭使命與目的,就要推論出「止戰狀態」;對臺動武會止於何處?只要打到怕,還是會斬草除根打到趴?戰爭講求目標與手段關係,若僅限於透過軍事衝突約制對方行動,實爲有限目標,若要從根本除去整個政權,完全宰制對手,此乃無限目標。
北京對臺若是動武,會是透過小打,讓臺北俯首稱臣,接受一國兩制;還是因臺北不見棺材不掉淚,北京亦是吃下秤砣鐵了心,乾脆大軍開入沒啥商量餘地,連臺人治臺特區政府遮醜門面都不想保留。究竟是能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必交鋒順利結束戰爭。抑或是要打到滿目瘡痍遍地焦土,才能終止戰鬥,將是戰前推估「止戰狀態」須獲結論。
再來思考終戰指導,打贏收割戰果,須有終戰指導;戰敗收拾殘局,亦須有終戰指導;甚至不知未來勝敗,但若確認所付代價遠高於可能結果時,更要依據終戰指導來避免爛戲拖棚,以便設定停損點。
依據「終戰指導」才能擬定「開戰指導」;不知道何處下車與如何下車,沒有人會搭車。同樣沒看到隧道另端顯現光亮,確認出口在何處,恐怕亦不會傻傻地就一股腦地鑽進隧道。
「開戰指導」必須搭配「終戰指導」,師出有名才能據以收場,被迫應戰順利禦敵後,亦必須迫使敵手達成停火協議。假若不去思考這些戰爭指導,戰爭就是盲人騎瞎馬,更是昏庸船長航向未知之洋,要想不觸礁擱淺也難。
戰爭指導內容繁多,並隨着戰況發展必須不斷修正;儘管戰爭指導是政策底牌,是否要對公衆宣示,須從政治利益加以取捨。要不要講出來是一回事,但惡劣地將戰爭指導污名化,就連思考討論都不能時,充分證明無知與愚蠢。
就戰爭指導來說,政治領導與軍事專業高層間之溝通極度重要,政治領袖必須具有正確認知與詮釋軍事活動所具政治意涵之智慧,而軍事專業高層則是須具有將政治領袖所下達指導與意圖,順利轉化爲軍事行動加以實現之學養。此項互動介面不但將決定戰爭運行軌跡是否穩定順遂,更是戰爭成敗關鍵所在。
面對兩岸兵兇戰危態勢,兩岸軍力懸殊至此地步,臺灣不是不可能被共軍攻下,真正嚇阻要素其實是後續綏靖保安,重建和平穩定態勢。目前倡議全民武裝保鄉衛土模式,就是存心用臺灣社會不斷流血抗爭作爲帝國墳場,期待比照東帝汶遭致印尼入侵模式,最後讓北京不得不收手放棄,奢望獲得嚇阻效應。但臺灣與大陸異化程度能比擬阿富汗對抗大英帝國、蘇聯與美國嗎?
中華民族經略四方歷史經驗,讓後人得知「欲得其土,先得其民;欲得其民,先獲其心」,纔是避免武力解放臺灣產生長期動亂,拖垮本身民族復興渴望重要關鍵。北京數十年前轉換政策,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追求「和平統一」是符合中華戰略智慧策略。
但戰略佈局從95年急遽轉向,重回軍事對抗模式,文攻武嚇至今,到底有何意義?更糟糕是提出「惠」臺政策,暴發戶擺出嗟來食醜陋嘴臉適得其反。臺灣人若是同胞,此待遇是其應得,證照專業檢驗標準未因此放水,給予機會本是當然,何來優惠可言?再加上臺北主政者刻意曲解北京喊話意涵,最後走入死衚衕。
▲張競呼籲兩岸主政者,軍事手段無法解決兩岸困局。(圖/記者李毓康攝)
兩岸關係確實病況嚴重,但運用軍事手段絕對無法解脫困局,只會讓問題更嚴重。北京、臺北以及各方主政者,根本就未對軍事行動,做好應有思想準備。缺乏明確戰爭指導就開戰,最後就會打成糊塗衝突,帝國爲何走入墳場,就是率爾興師卻未能想通所致。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兩岸同胞可曾想通「武乃止戈絕非求戰」!
►全新小黑瓶砍價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