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大領域,推動“藍領”參評專業技術職稱

日前,人社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允許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農業、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藝術體育技工院校教師領域職稱評選。

高技能人才職稱怎麼評?評定標準怎麼定?評職稱對高技能人才有何影響?記者進行了採訪。

已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職稱

當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長期以來,企業對“藍領”和“白領”執行兩套不同的評價體系,前者按照五級技工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後者沿用專業技術職稱體系,二者互不相通。

“對一線工人來說,獲得高級技師的職稱資格後,幾乎就觸到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要想評工程師,勢必要涉及身份、學歷論文等多種多樣的限制。”酒鋼集團一線技術工人杜均說。

轉折發生在2018年11月,人社部印發意見,支持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並在天津、上海、江蘇、廣東等13個省份開展了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試點

杜均正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曾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榮譽稱號的他,在2019年12月底獲得正高級工程師的職稱,成爲甘肅省首位“工人教授”。“獲評‘教授級高工’,這是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重視和激勵。”杜均依舊堅守一線,在酒鋼7號高爐大修項目現場指導百餘名焊工操作。

“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目前,已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職稱。”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在試點過程中,各地陸續反映,僅在工程領域貫通,受益面較窄,而且參評職稱的渠道還不夠通暢,企業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人社部總結試點經驗,此次印發《意見》,進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

爲了讓更多高技能人才參評,《意見》擴大了貫通領域。《意見》提出,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職稱評審爲工作重點,將貫通領域擴大爲工程、農業、藝術、體育、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技工院校教師等職稱系列。對於新興職業、新興領域,各地區、各部門也可在職業分類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貫通辦法,明確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專業對應關係。

淡化學歷基礎,注重技能貢獻

“從試點情況看,高技能人才職業貫通發展的‘最後一公里’還有待打通,執行中遇到政策‘卡殼’落地難的情況。”2020年兩會,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公司發動機裝調工鹿新弟在提案裡說。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調研中發現,學歷是高技能人才申報職稱的主要障礙,不少高技能人才面臨評不上的困境。

《意見》明確,不將學歷作爲硬性條件。具備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技能人才,均可參加職稱評審。也就是說,高技能人才取得職業資格,達到相應的工作年限即可申報職稱評審。

“我們還特別強調,不將論文、外語、計算機等作爲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對高技能人才單獨分組、單獨評審。”該負責人說。

門檻降低了,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審本身就競爭激烈,高技能人才評得上嗎?

“在職稱評定中,兩類人才保持大體平衡,並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在淡化學歷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貢獻。”該負責人說。

《意見》提出,要建立綠色通道,讓高技能領軍人才“評得快”。對爲國家經濟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作出突出貢獻,具有絕招、絕技、絕活,並長期堅守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工作的高技能領軍人才,採取特殊評價辦法,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擔任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或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認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正高級或副高級職稱,不需要逐級晉升

杜均能成爲“工人教授”,得益於甘肅省推出的綠色通道。沒有助理工程師、工程師職稱,杜均按照規定,直接申報正高級工程師。爲此,甘肅省人社廳組織了由6名專家組成的特殊人才職稱特殊評價組,進行了嚴格的答辯和評審。

當然,貫通是雙向的。符合職業技能評價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可按規定參加相應工種的職業技能評價,並可免於理論知識考試。

推動職稱與待遇、晉升通道緊密相連

杜均、鹿新弟認爲,高技能人才評職稱的意義在於給年輕工人看得見的發展途徑,讓他們更有奔頭。

“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貫通機制,順應了人才融合發展的趨勢,搭建企業人才成長‘立交橋’。”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

評上職稱,對於技能人才的發展來說只是其中一步。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趙國君認爲,更重要的是將職稱與福利待遇、晉升通道緊密相連,並形成完備體系,才能真正發揮職稱的作用。

中車慼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技能人才能牽頭搞科研。企業將產業工人納入科研立項範圍,在科學技術、管理創新、質量攻關等獎項中,專門設置了“產業工人組”序列。僅2020年,由產業工人主持的科研項目就有5項,參與項目超過100項。

從技術工人到“工人教授”,不僅是對大國工匠的肯定與認可,也樹立了鮮明的人才評價導向和用人導向,對所有一線工人產生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效應。趙國君表示,要持續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讓更多技能人才脫穎而出。(記者 李心萍 孟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