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允城遺址出土千件古物 重現元明時期邊疆文化

德宏州隴川景允城遺址發掘工作圓滿結束。(圖/翻攝自雲南衛視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雲南景允城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近日結束,此次工作發掘面積3000平方公尺,考古人員區域中共清理了60多處房址火塘竈址灰坑窯址遺蹟,出土磚、瓦、瓦檔、滴水鴟吻石礎建築構件。這些遺蹟對於研究元明時期邊疆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景允城遺址位於雲南省隴川縣城子境內丘陵地帶,本次發掘出土遺物主要有各式磚、瓦、瓦檔、滴水、鴟吻、石礎等建築構件,出土的建築構件既融合了漢文化的因素,同時仍保有地區的民族特點。同時還出土了1000多件陶片瓷片銅器鐵器等。

陸媒綜合報導,此次工作發掘面積3000平方公尺,發掘區域主要位於建設區域的北城牆、東城牆附近及城址西南部。考古人員對北城牆的周邊壕溝、東城牆的周邊壕溝分別進行研究,在此區域共清理了60多處房址、火塘、竈址、灰坑和窯址等遺蹟。發掘探方地層堆積淺的有4至5層,深的則有7層堆積。

▼考古人員挖出坑道,進一步挖掘到磚、瓦等建築構件。

景允城遺址的年代爲元明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元初,在今瑞麗、隴川境內始設平緬路及麓川路,隴川境內土司叛亂及平叛戰爭連綿不斷。此次發掘工作對深入瞭解隴川境內元明時期的城址規模格局村落建築結構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據《新華網》報導,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康利宏指出,今年以來,考古人員陸續對景允城遺址展開挖掘工作,對遺址內北城牆、東城牆及其外圍壕溝進行分析與清理,初步揭示出古城牆基本構築方式,其中北城牆藉助原生山體堆築加高,東牆體則起於地表

康利宏表示,現場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公尺,考古人員清理60多處房址、窯址、竈址、火塘、灰坑、溝等遺蹟,在古城址西南部區域收穫較多。出土遺物主要爲磚瓦、瓦當、吻獸、石礎等建築構件,同時還伴有銅器、鐵器、陶瓷片等,可分辨出來的器形有罐、碗、盤等。

此外,經初步判定,發掘過程中揭露的房址可分爲早晚二期,早期房址爲「幹欄式」建築,晚期房址則爲地面建式;清理的窯址則可分爲長條形葫蘆形。其中,長條形窯址推測爲燒製小型磚塊的窯址,其燒製手法較爲獨特。專家表示,雖然在考古現場沒有發現錢幣或其他相關的出土器物,但根據出土遺物特徵,結合有關史料記載,可判定景允城的年代爲元明時期。

▼許多器具已經殘破不堪,看不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