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惟仁鬼門關前走一遭 慎防三高、腦動脈瘤兩大危險因子

圖/擷取自小胖老師袁惟仁微博

資深音樂人袁惟仁昨天(10月17日)驚傳在上海跌倒導致腦溢血,意外在腦部另一側發現腫瘤,情況一度相當危急,所幸經過手術,目前已暫時逃離鬼門關。但這次緊急事件也讓人訝異平日看來無恙的袁惟仁,怎會突然陷入險境?令周遭親友相當擔心,前妻陸元琪更不計前嫌,帶着女兒前往上海照顧袁惟仁。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腦溢血也就是俗稱的「出血性中風」,兩大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腦動脈瘤。由於血管硬化與肥胖、三高及抽菸有關,不難讓人將它與腦溢血的發生聯想在一起。

但容易讓人忽略的腦動脈瘤卻猶如不定時炸彈,事前很難發現,一旦破裂引發腦溢血就很可能奪命。國內伊林名模王亭又就是腦動脈離破裂,搶救不治,過世時僅41歲。

(腦中風主要有兩種型式,包括出血性腦中風(腦溢血)及缺血性腦中風。圖片來源:李文譯

三高、血管硬化 容易同時引起出血性及缺血性腦中風

錢政平指出,腦中風有兩種型式,一種是「出血性腦中風」,顧名思義就是血管破裂引起的中風;一種是「缺血性腦中風」,屬於血管堵塞引起的中風。而三高都有可能造成兩種型式的腦中風。

醫師解釋,三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一方面血管變硬,另一方面血管也容易堆積髒東西,例如膽固醇、鈣化斑塊上述情況可能引發兩種後果,如果血管完全被堵住、血流無法通過,就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如果比較硬的血管再配上高血壓,就可能讓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性中風。

腦動脈瘤平時沒症狀 一旦破裂、腦溢血恐搶救不及

不過,出血性腦中風還有一個潛在的危險因子,就是「腦動脈瘤」,它不像三高引起的血管硬化容易隨年紀增加而提高發生機率,實際上有65%腦動脈瘤的患者與三高無關,很多案例年輕人先天性血管異常造成。

錢政平解釋,腦動脈瘤並非一般人認知的腫瘤、癌症,而是血管比較脆弱,鼓起來形成一個包。先天性血管異常造成的動脈瘤,有可能隨着年紀增加、血壓升高,愈來愈大而破裂,動脈瘤也可能因爲後天血管硬化,血管變得有硬、有軟,軟的地方就可能慢慢形成動脈瘤,假以時日便破裂,引發腦溢血。

而動脈瘤的血管壁相當薄弱,血流的壓力往往會造成動脈瘤破裂,尤其在緊張、情緒激動、工作壓力大、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時格外容易破裂。

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分析,約1~2%的人腦部會發現動脈瘤,國外統計最高甚至到達4%的比例。最讓人擔心的是,無論先天或後天,大多數腦動脈瘤平時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得等到腦動脈瘤破裂纔會發現,但一旦發生時往往已經來不及。

除了平常有不明的頭痛要注意外,只有極少數的案例剛好動脈瘤位置影響到腦部功能,可能出現一些徵兆,例如性情改變、視力模糊、嗅覺喪失,但患者或家屬也不一定會警覺到跟腦動脈瘤有關係。

(大多數腦動脈瘤平時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得等到腦動脈瘤破裂纔會發現,但一旦發生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預防腦中風兩關鍵──控制三高、定期檢查

錢政平表示,雖然不清楚袁惟仁是因爲跌倒、頭部猛力撞擊,造成血管或動脈瘤破裂而導致腦溢血,還是先發生腦溢血才昏迷跌倒;但可以知道的是,腦溢血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預防,包括控制好三高問題,並且根據自己的年齡、家族與健康狀態來判斷,定期透過磁振造影(MRI)或頭頸部超音波進行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講座教授的許重義教授曾指出,一項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曾長期追蹤十萬名受試者結果顯示,當血壓每降低10個毫米汞柱(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

康健雜誌》過去也整理出預防高血壓,專家們提出5件非做不可的事:

1. 控制體重:研究指出,體重每增加1公斤,血壓會上升1mmHg,保持適當體重格外重要。

2. 少鹽: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體內水分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罹患高血壓的比率相對提高。

3. 多喝水:除了攝取足夠水分,平常也要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減少便秘,否則排便時會因爲用力而使得血壓上升,有人因此發生腦中風。

4. 多纖維、少油、少脂肪:能避免膽固醇過高。當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再隨着血液循環滲入血管壁,逐漸沉澱使得血管變狹窄且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血壓也跟着升高。

5. 睡眠充足: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並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睡眠良好就可使高血壓正常。

6. 不抽菸、多運動:「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九成以上有抽菸,」臺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觀察,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血管內亂七八糟,檢查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一問,原來是老煙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