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小行星以陸科學家正式命名 中科院士張彌曼上榜

又一行星中國科學家正式命名中科院張彌曼上榜。(澎湃新聞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2日發文稱,國際小行星委員會發布公告,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爲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爲「張彌曼星」,以表彰中科院院士張彌曼作爲中國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爲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中科院古脊椎所說明,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覈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必須得到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的審批,命名一旦獲國際組織批准,將成爲該天體的永久星名,並被世界各國所公認。

張彌曼因其卓越科研成就,獲得何樑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20年12月被何樑何利基金會推薦爲國際小行星命名的候選人,於2021年5月14日批准。以她的名字來命名永恆的行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張彌曼學術成就與科學精神的褒獎與發揚,也是對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工作者極大的精神鼓舞。

大陸澎湃新聞之前報導,張彌曼,1936年4月出生於南京原籍浙江嵊縣高中畢業時,她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在大一快結束時,獲得留學蘇聯資格因緣巧合開始從事化石研究。

1966年,張彌曼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自然博物館研究一年,1980年,她又在此攻讀博士學位。在瑞典期間,張彌曼師從瑞典學派3位主要學者,研究中國特有、產自雲南省早泥盆世肉鰭魚類楊氏魚。她研究發現,楊氏魚沒有內鼻孔,此外,楊氏魚也沒有鼻淚管顱中關節等結構。同時對比了英、德、法收藏的相關標本證實了這一發現的普遍性

受「文革」影響,張彌曼研究的這一課題一度中斷,直到1980年代她再次訪問瑞典才得以繼續,最終得出結論並發表成果,這一成果對此前科學界普遍認同的「兩棲類是由古總鰭魚進化而來」傳統理論提出有力質疑。

回國後,張彌曼繼續研究,由她主持的課題在泥盆紀魚類化石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曾獲得大陸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一等獎。

2016年,古脊椎動物學會在美國鹽湖城授予張彌曼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隆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2018年3月23日,張彌曼在巴黎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成爲第6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科學家。2019年11月,張彌曼被中國古生物學會授予終身成就榮譽。